高二物理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第一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3课题: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材版本人教版选修3-1设计教师卜勇峰执教教师卜勇峰执教班级高二(25)(26)教材分析本节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有了对物体带电本质的理解,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便水到渠成了,从而进一步巩固高中的守恒思想。教师对学案中设置的问题不能只要求学生停留在找出正确答案的层面,更要重视知识和实验技能以及理性思维的训练,达到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能进行师生互动、同伴交流的效果。主题1的起电实验是关键。建议教师做好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实验,注意引导学生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从而进一步深化对电荷的认识。接触带电实验只做了解,不必展开解释。学情分析现阶段学生整体思维较活跃,但仍存在浮躁心理,不能做到深入钻研课本,形象思维尚佳,但抽象思维有待完善,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较浓,绝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进行独立探究和自主的研究性学习,因此应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教学重难点静电产生的三种方式及原理,电荷守恒定律及电荷移动引起的电荷重新分配原则。教学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如:毛皮、丝绸、玻璃棒、塑料棒、带绝缘杆的金属小球、验电器等课时安排1课时高二物理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第一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2/3程序设计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冬季的某天,皮先生在办公室门口遇到一位女熟人,两个人热情地准备握手,不料两手接触的一瞬间,他们竟“来电”了。皮先生就听见“啪”的一声,倒是没有太明显的疼痛感,对方反应更为强烈,“啊”的一声尖叫起来,引得周围几间办公室的人都带着诧异的眼神跑出来看热闹,让皮先生尴尬不已。那手上的静电是怎么产生的呢?图片第一层级研读教材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习状态,要求在教材上划出重难点。通读教材,作必要的标注,梳理出本节内容的大致知识体系。PPT课件呈现学习目标完成学案巡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学生填写学案的情况。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第一层级的内容。结对交流指导、倾听部分学生的交流,初步得出学生预习的效果情况就学案中教材诠释交流的内容与结对学习的同学交流。第二层级(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补充质疑教师点评)主题1:探究电荷(1)学生若不清楚物质的微观结构可简单说明。(2)丝绸内原子对其电子的束缚能力比玻璃内原子对其电子的束缚能力强。(1)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学生对此问题已经在有一定的认识。(2)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往往不能说到关键点子上。口头表述主题2:感应起电学生做实验如果不成功要查找原因,解释过程可以借助图象。点评重在导体内自由移动的电子的分布情况。当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A端时,部分自由电子在正电荷的吸引下,向A端聚集。移开带电玻璃棒后,导体内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重新达到平衡,因此两端不再带电,箔片都闭合。完成如下的“感应起电”实验:当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A端时,为什么A、B两端的箔片都张开了?当移开带电玻璃棒后,为什么箔片又都闭合了?有条件一定要做好这个实验。实验探究口头表述主题3:电荷守恒定律(1)三种起电方式均为电荷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的转移,并不是创造了电荷。(2)三种起电方式中都体现了电荷守恒定律。(3)物体带电实际上是带净电荷(多出来的电荷)。(1)摩擦起电、静电感应起电、接触起电有什么区别?(2)写出电荷守恒定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