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题分析题1/6高考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题分析题一、选择题读图,回答1~2题。1.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特征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C.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D.垂直地带性规律2.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A.降水多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解析:本题组以某地区各自然要素关系图切入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第1题,图中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2题,图中P环节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因此发育了贫瘠的红壤。答案:1.A2.C3.河流入海泥沙量的减少可能对河口三角洲带来的影响是()A.地下水位下降B.河水流速减慢C.淤积速度加快D.出现侵蚀后退解析: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意在考查考生对流水地貌的形成原因的分析能力。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上中游的泥沙在河口地带沉积而成,当河流入海泥沙量减少时,原有沉积平衡被打破,沉积量减少,而海浪作用相对加强,故会出现侵蚀后退现象。答案:D读图,回答4~6题。4.图中若A是绿色植物,则图示的含义是()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分解作用D.化合作用解析:若A为绿色植物,图中含义为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O2。高考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题分析题2/6答案:A5.图示内容可以反映的森林功能是()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C.减弱噪声,美化环境D.过滤空气,净化大气解析:图中反映了森林的过滤空气、净化大气的作用。答案:D6.图示过程的意义在于()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③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位置④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它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位置,把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答案:D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整体。据此回答7~9题。7.南方丘陵区和黄土高原区都是我国开发较早的区域,据此判断两地人地矛盾尖锐的共同原因是()①人口增长过快,人类生产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②全球变暖,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③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严重的工业污染④过度攫取资源,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致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解析:由于两地开发较早,人口较密集,人口增长过快,人们生产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之过度攫取资源,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导致两地人地矛盾尖锐。答案:D8.造成黄淮海平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两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①土壤②地貌③水文④气候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解析:两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形成的基本要素是地貌和气候。答案:D9.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该实例体现了()A.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一致B.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C.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区域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体现。从题干可知,实例体现的是一个区域的情况,从而排除C、D;植被破坏引发水土流失,体现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B正确。答案:B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主要循环示意图”,回答10~11题。高考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题分析题3/610.使空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植物的光合作用B.燃烧化石燃料C.动植物的遗体分解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解析:从图中分析大气中CO2的来源:①是动植物遗体分解;②是呼吸作用;③是燃烧化石燃料。其中燃烧化石燃料是主要的。答案:B11.大面积的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②造成臭氧层空洞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④许多物种灭绝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臭氧空洞的形成主要是人类使用的制冷系统释放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与森林破坏无关。答案:D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