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德育内容的丰富与拓展摘要:解决现阶段高校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差的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新时期的迫切要求。直面德育内容不完善的实际状况,高校德育改革与创新应立足于丰富和拓展德育内容,加强教学改革,切实做好心理素质、生态文明及人文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关键词:和谐社会;高校德育;内容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对公平正义秩序的制度诉求,是人们对美好安宁生活的伦理期待。依据和谐社会的要求,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性联系中研究高校德育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及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一、加强思政教学改革十七大报告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十七大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首,更加突出了教育在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位置。将教育工作作为民生的首要问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并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结合高校实际,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真正实现十七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首先,要以十七大精神实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紧扣主题,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建设、提升教学质量,使十七大精神真正成为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灵魂,贯彻落实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先进性要求。其次,以深入的科研来证明十七大精神的先进性、发展性和实效性。十七大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而它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为了更好地搞好教学,推进其“三进”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结合不断变化的实际,做好相关科研工作。科研是理论创新和把精神实质真正用于现实的基地,为此应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指导,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进教师的科研水平。再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创新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办教育、全面发展是根本,关爱学生成长,做到“心为学生所牵、情为学生所系、利为学生所谋”。二、注重心理素质教育当代大学生要成为和谐发展之人,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当今社会,激烈竞争带来的压力,生活节奏的加快,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利益格局的调整,贫富差距的拉大等,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有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疾患发生率居高不下,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16.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容乐观。在这些大学生身上,高知识的光环与不健康的心理并存,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要求人们尤其是高校的大学生们,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面对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机遇与挑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代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要重视心理咨询与行为指导工作,把心理咨询与我们做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借鉴国外心理咨询工作的成功经验,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工作模式;其二,是重视情商教育,侧重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和丰富而稳定的情感、集中而持久的注意力、良好的意志品质、完整统一的人格、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于失败和挫折的承受力等。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一种整体观、协调观和持续平等的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人类自我意识的飞跃。它站在人类社会和谐的高度告诉我们,要保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达到长期发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