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散文家乡的记忆 VIP免费

散文家乡的记忆 _第1页
1/5
散文家乡的记忆 _第2页
2/5
散文家乡的记忆 _第3页
3/5
散文:家乡的记忆散文:家乡的记忆家乡地处渭北黄土高原,人们都叫她长坡塬。那儿有我熟悉的山水、草木,更有熟悉的身影与亲切的乡音,每次回到古老的原野,一股股乡情,迎面袭来,倍感温馨。记忆中的家乡,春夏秋冬,伴随着奶奶嗡嗡作响的老纺车,昼夜不息。母亲忙碌的机杼声,不绝于春。自染的家织布,大人小孩,黝黑一身,一切都如同这服饰般,单纯,沉静。那时候,天总是蓝的,山总是绿的,空气四季如一的清新。一、驮水路村子北面,就是长坡塬的尽头,一条蜿蜒的山路,延伸到沟底,那儿就是清泉石上流的母子沟。祖辈终年在沟里取水,人担驴骡子驮,于是就有了那条闻名家乡的“驮水路”。民国初,村子里两户富足人家,出资在村头挖了一口井,井深数丈,由于井过深,打水的绳子又粗又长,在辘轳上不好固定缠绕,于是就在井绳两头各装了一个大铁镊子。打水时,通常需要两个人,一人一手扶着井绳,把空桶子轻轻地放入井口,转动辘轳,直至捅到井底装满水。往上绞水时,辘轳转动,就需要一个人用力往下拽着井绳的另一头,这样才能把水绞上来。当然壮年人,一手转动辘轳,一手往下拽井绳,一个也能绞水,那就有些吃力呢。村民们朴实,通常只要有人在井边打水,路过的人总会跑过去帮拽井绳的。有了这口井,村民们就不再去母子沟驮水了。省了时间,省了麻烦,家里的毛驴、骡子渐渐卖掉了,毕竟这些大牲口一般塬上人家用的少,又被黄牛难饲养呀!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一股劲风吹遍神州,家乡自然也沐浴其泽。政府帮村里安装了自来水设备,一条千余米管道,引清泉水上塬,乡亲们吃上了自来水,再也不用吃力地去母子沟取水了。“驮水路”从此寂寞了,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留下的是一段深深的回忆。二、母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子沟母子沟,乡亲们又称呼沙坡沟。那儿有几口山泉,清水昼夜汩汩地流,是一处湿地。泉水往下流一百多米,有一处纯岩石的悬崖,笔直陡峭。悬崖高百余米,宽二三百米,名曰花石岩。岩下是一片沙地,布满乱石。这就是沙坡沟名字的缘由。泉水从花石岩倾泻而下,就有了一处小瀑布。瀑布下面,终年水流的冲滴,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水潭,三四米见方。潭底长满了青苔,青绿色,孩子们称“青龙潭”。春秋季,村上的妇女们掐苜蓿,饮牛的时候,就在这儿顺便洗衣服。到了夏日,这水潭,自然就成了旱塬上孩子们戏水的乐园。暑假里,孩子们常常去那儿放牛、砍柴。牛赶到坡上吃草,就不用管了,周围没有庄稼地,没啥操心的,回家时候再去找。说是砍柴,也是玩儿,多少砍几根树枝,弄一小捆也就算了,反正家里也不靠孩子们砍柴,只要不打架,安全回家就行。于是,每天去沙坡沟,主要还是玩。大孩子们都聚在青龙潭旁边的大石头上玩扑克、丁方、夹鳖,小一点的就在周围捉迷藏、戏水。遇到天气太热的时候,就赤身跳进潭里打水仗、学游泳。这里,可比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好玩多了。进入八月,几场秋雨过后,满坡柴胡花开了,细碎的花儿一片金黄。寻着那黄花,我们便手持小镢头,爬上高处的坡上、岩缝挖柴胡、板蓝根,还有一些其他一些药柴。到开学,少则二三斤、多则十几斤,拿到镇上的收购站,买一笔零花钱,就乐的喜笑颜开。这种就地取材的小收益,几乎都是自愿的,大人们也只是偶尔夸几句,收入多少,也不屑过问的。就算是孩子们的小福利了吧!时光如水,童年一晃而逝,那些小伙伴们,有的出门求学了,有的去不远的市上打工了,沙坡沟、花石岩、青龙潭一天天与我们疏远了。如今,逢年过节,或村上婚丧嫁娶时,当年的小伙伴们聚一起,追忆往事,谈笑中,总会夹杂丝丝回忆与留恋。三、烽火台村子西面,有个黄土小山,山顶平坦,四面都是斜坡,乡亲们叫它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烽火台”,也有人叫凤凰台,说它远看似凤凰。奶奶告诉我,王母娘娘曾驾凤凰路过此地,休息过,就称凤凰台了。烽火台最高处又有个小平台,方圆百米,它南边是一抹宽阔平坦的庄稼地,父辈们说这是王莽将台,王莽是否在此点兵,不得而知。不过那地势,那总体轮廓,道形似点将台模样...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散文家乡的记忆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