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局的工作总结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的体育工作紧紧围绕市委第六次党代会对体育工作提出的“构建全民健身体系,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发展公益性社区服务,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目标,以“活力珠海”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体育工作致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全市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好成绩,向全市人民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珠海籍运动员在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不畏强手,奋勇拼搏,获得7枚金牌的历史性优异成绩,在全国74个代表团中位列第九,珠海体育代表团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实现竞技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免税集团篮球队蝉联cbo全国业余篮球赛总冠军;三灶区中心小学女子足球队荣获2007年“达能杯”少年女子国际足球赛(中国赛区)冠军;成功举办了第13届国际游联跳水大奖赛、a1世界杯汽车大奖赛(中国站)等高水平赛事;市体育局获得XX省第八届体育节“优秀奖"”。纵观全局,新的省运周期我市体育事业起步顺利,开局良好。一、以建设市体校为契机,增强珠海竞技体育发展后劲加快市体校建设。市体校是我市唯一一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特色学校,承担着代表XX市参加XX省青少年比赛的重要任务,是我市竞技体育的基石。为改变市体校的落后状况,使业余训练工作走向正常化,提高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局党组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对体校建设工作的领导,把体校建设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摇篮,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促进各项体育工作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在市委、市政府重视关怀下,在市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市体校重建项目第一期工程如期竣工。工程投资3500万,占地290亩,包括教学办公楼、体操馆、举重馆、体监中心、学生宿舍。训练教学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极大改善,为我市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及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以参赛城运为突破口,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第1页共8页积极实施《奥运增光计划》。以参加六城运会和备战十三届省运会为重点,以市体校为龙头,巩固各区、网点校的基础地位,建立完善“金字塔”训练模式。加大训练、科研和竞赛的投入,以业训为基础、输送为重点、省运为目标,市区互动的阶梯式运动员培育体制进一步加强。一是竞技体育创造佳绩。我市共有24名运动员参加了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田径、游泳、举重、射击、皮划艇、赛艇等6个项目的比赛,共获得6金2银3铜的优异成绩,超额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为珠海争得了荣誉。我市运动员参加2007年省青少年锦标赛,获35金24银33铜的好成绩,很好地锻炼了队伍。皮划艇拳头项目继续在省内保持领先优势,今年获全国皮划艇春季冠军赛1金1银2铜,更在全国锦标赛上连获7枚金牌,斗门运动员梁丽苹代表国家在2007年世界杯皮划艇赛上获两枚铜牌。二是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规划珠海特色竞技项目。经过深入的调研论证,编制了《XX市竞技体育发展蓝皮书(2007-2014)》,制定了备战十三届省运会的《工作方案》、《任务指标合同》、《任务责任书》及《引进运动员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推进我市竞技体育运行机制稳步转变。合理布局项目,在巩固田径和游泳大项目的同时,拓展羽毛球、举重、乒乓球传统优势项目;形成重点发展皮划艇、水球等优势项目基础上,增加赛艇、激流回旋(静水)、跳水等新的夺金点;培育引进帆船(帆板)、水上摩托艇等项目。打造珠海特色的水上优势项目群。三是建设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培育壮大体育人才队伍。加大对体校和斗门体校投入,近年投入了100多万元用于改善训练设施和科研设施。在两所体校同时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04-2008周期)基础上,再接再厉,认真组织参加新周期的申评工作。制定完善有关教练员聘任制、引进运动员管理办法和赛风赛纪责任书等规章制度,对体育人才的培养更为规范有序。完成青少年运动员注册工作,共有500多名运动员进行注册登记,其中90多名达到二级运动员标准。重视提高教练员、裁判员队伍科学理论水第2页共8页平,一年来25次组织教练员参加国家、省体育部门举办的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