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摘要]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是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社团活动对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培育功能。学院应重视社团的内涵建设,充分发挥社团联合会的协调和自治功能,把社团引入学院事务中来,运用项目式管理,以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关键词]职业素养;社团;社团联合会[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21-0008-02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凸显,然而对企业来说,招聘到满意的员工却并非易事。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已成为当下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以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为切入点,结合本校社团管理实践,对创新社团建设予以探讨。一、高职生职业素养内涵职业素养指从业者所具有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性及其结构,是决定从业者职业活动能力、工作状况及工作质量的基本因素,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知识等综合素养。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如可迁移能力等);职业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基础文化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知识均可通过专业课程体系、培训、证书考试等环节来完善和验证,属于素质冰山理论浮在水面上的显性部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中的可迁移能力,却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冰山,占整体的八分之七。但正是这八分之七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决定着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隐性职业素养是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它是学生具备职业技能显性“硬实力”外必须具备的一种”软实力”。调研表明,企业认为非常重要而高职生又最需要改进的内容主要集中于自我管理(时间管理、执行力与自律性、坚韧性与耐挫性、压力与情绪管理)、价值观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忠诚敬业、主动性与责任心)和人际成熟(团队合作、沟通能力)方面,这些均属于隐性职业素养范畴。二、社团建设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意义学生社团是经过学校批准,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特长、专业等方面的共同点,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的群众性团体,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近年来,各高职院校根据本校的专业特点,积极探索专业性社团、社会实践类社团的建立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多元化的社团活动日渐成为学生拓宽知识面、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隐性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舞台。本校委托麦可思对2020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将参加过社团活动的学生群体和未参加社团活动的群体在就业现状满意度、月收入、学业成绩、能力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具体情况如下:(一)社团活动对就业现状满意度的影响图1显示,本校2020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过学术科技类社团活动的人群的就业现状满意度(75%)比未参加过同类活动的人群(68%)高7个百分点;而在校期间有无参加过文化艺术类社团活动,对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无明显影响。(二)社团活动对月收入的影响如图2所示,本校2020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过社团活动人群的半年后月收入均高于未参加过同类社团活动人群。其中,参加过社会实践及公益类社团活动人群的半年后月收入(2863元)与未参加过此类社团活动人群(2591元)差距最大。(三)社团活动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如图3所示,2020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过社团活动人群中学业较好的比例均高于未参加过同类社团活动人群中学业较好的比例。其中,参加过表演艺术类社团活动的人群中,学业较好的比例为40%,与未参加过此类社团活动的人群(35%)差距最大。(四)社团活动对能力满足度的影响图4显示,本校2020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过社会实践及公益类社团活动人群的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87%)与未参加该类活动人群(78%)差距最大;而在校期间有无参加过学术科技类社团活动,对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满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