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选择题1.“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出汉初的统治思想是()A.儒家主张B.墨家主张C.道家主张D.法家主张2.“”“下图漫画为古代著名典故萧规曹随。当时歌谣盛赞: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这一典故反映了西汉初年盛行()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3.“‘’”有一说法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董仲舒5.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A.神化封建统治B“”.宣扬仁政思想C“”.宣扬民本思想D.反对苛政刑杀6.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关系的确切表述是()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统一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需要C.思想统一为政治统一服务D.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7.从秦朝到西汉,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主要取决于()A.儒家思想内容有了新发展B.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C.人民的需要D.皇帝个人的喜恶8.“”“”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摘自《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摘自《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探究其原因。(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3)结合材料二、三探究分析李斯与董仲舒言论的异同。答案1.C2.C3.B4.D5.A6.C7.B8.D9.(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战国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相同点:都是为了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思想控制。不同点:前者强调法家思想,手段残暴;后者强调儒家思想,采用教化和灌输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