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一《图形的变换》的教学反思讲完课之后我也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平移和轴对称相对来说学生好理解,但有些学生在描述旋转变换时还是不太熟悉,不能用完整的语句来描述。在设计三角形旋转时也出现了把平移当旋转的情况,没有想到观察旋转的特征:两条对应线段的夹角就是旋转的角度,来验证所画旋转图形是否是符合条件,特别是遇到更复杂的图形(如四边形等)就更容易画错了,这个问题值得大家共同研讨。学生对旋转的含义,(旋转的特征和性质理解的都不错,但在画图中进行运用时,却效果不太理想?是对前面的理解不够深入,只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还是课上画图的练习量不够?如果是这样,该如何有效解决呢?札记二《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先让学生看主题兔,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列出不同的乘法算式,然后采取自学的方法,让学生自悟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及因数和倍数所指的数的范围。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整个教学过程有收有放,收放适度。不足之处:在巩固新知中,第3题:在36、4、9、12、3、0这些数中,谁和谁有因数和倍数关系。学生的解答出现遗漏现象。札记三《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质数和合数这部分内容是在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质数和合数也是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和通分、约分的基础。因此,学生必须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作为一节典型的概念教学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对于《质数和合数》的教学,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自己去发现。这样不仅着眼于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能够主动地建构概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大家通过找1-20各数的因数,再根据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得到结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2、3、5、7、11、13、17、19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素数(质数),4、6、8、9、10、12、14、15、16、18、20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它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合数。生成中也有我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一个孩子提到偶数中除了2,其它的偶数都是合数。就此,我板书:偶数:2、4、6、8、10……让大家给偶数“分家”,并说出理由。在说的过程中一生板书又粗又长的分隔线,加深印象。感觉这节概念课学生学习的效果还不错。札记四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从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学习活动,使之趣味化,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新教材很多内容的呈现都注意体现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如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这节课中,一位教师先用切合实际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和元旦庆祝会,各班都会把教室布置得很漂亮举行大联欢。大家看,这是(5)一班的教室,这个教室布置得有什么规律呢?”老师边说边把教学立体图挂在黑板上,经过短暂时间的观察,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这个说:“灯笼是按蓝、紫的顺序排列的。”那个说:“花是红、绿顺序排列的。小旗是黄、红顺序排列的。”片刻,教室布置的规律找了个清清楚楚。课本上的练习一般是圆形片、三角形片、方形片交替出现,而有位老师在设计练习时很有创意,结合儿童的特点让学生拍手、摆头来找规律。又设计了学两声猫叫、学一声狗叫,让学生在活动中找规律。这样的活动很实在也很有趣味,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知知识,体验到趣味数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