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数和负数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正数与负数》,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课的理解。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入负数,进而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根据本节课内容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产生的;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会用正数、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2、过程方法目标:经历正数、负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体验比较、分析、综合应用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感受数学在生活里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是:正、负数字的概念。教学难点是:负数的概念。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征,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与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三、学法与教法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将着重引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学习,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本节课我将采用“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正负数的概念,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具体教学法有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质疑引导法等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安排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巩固提高,训练技能;总结反思,拓展延伸四个教学环节。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首先,提出以下问题: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用什么数?为了表示“没有”引入了一个什么数?当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不是整数时,又引进了什么数?指名学生回答,我点评总结:这些分别是自然数、0、分数。接着,又提问:某市某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要表示这两个温度,都记作5℃,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那么应该怎么表示呢?学生讨论,我总结:要简洁清楚的表示这两个量,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就不够用了,需要引入一种新数,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正数和负数。这样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以问题为载体,自然引入了新课。环节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首先,我讲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量——气温有零上6℃和零下6℃;汽车向东行驶2.5千米和向西行驶1.5千米;收入50元和支出23元;高于海平面8844米和低于海平面155米。这几组量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讨论交流,我总结归纳: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让学生自己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意义相反的量。我总结:相反意义中的一些常用词语是:盈利与亏损、存入与支出、增加与减少、运进与运出、上升与下降等,而“相反意义的量”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意义相反;二是在具有相反意义的基础上要有量值,如上升5米与下降10米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而黑色与白色具有相反意义但没有数量,它们不是一对相反有意义的量。接着,我引导学生由熟悉的天气预报,得出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引出负数。提出问题1,如何来表示高于海平面8844米和低于海平面155米这样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讲解:零下5℃用-5℃来表示,零上5℃用5℃来表示。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前进、收入、上升等规定为正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0除外)表示,把与它相反的量,如零下、后退、支出、下降等规定为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0除外)前面放上“”来表示,读作负。如规定气温零上为正,那么零上6℃记作+6℃,零下6℃记作-6℃;汽车向东行驶2.5千米,记作+2.5千米,向西行驶1.5千米,记作-1.5千米。提出问题2,要求学生在纸上把“收入50元,支出23元;高出海平面8844米,低于海平面155米;风筝上升10米,下降5米;买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