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案例案例背景:《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这一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这些知识的获取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提供知识和学习策略上的支持,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以及长、正方形面积奠定基础。案例片段:一、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1、课件演示两只小蚂蚁正在进行搬运食物的比赛: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红、黑两只蚂蚁分别围着长方形、正方形跑一圈,先跑完为胜者。(学生感到不公平,因为他们跑的路线长短不同,也就是跑一圈的长度不同)。2、引出:红蚂蚁跑一圈的长度表示正方形的周长。黑蚂蚁跑一圈的长度表示长方形的周长。3、他们跑的路不同,也就是周长不同,所以不公平。是不是真的不公平呢?这只是我们的猜测,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4、小组合作,试验验证。(学生分组尝试计算,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看是否能找到不同的计算方法。)5、交流试验结果,判断假设是否成立。学生的算法可能有:①3+3+5+5=16(米)②3×2+5×2=16(米);③(3+5)×2=16(米);6、你能用简单的语言叙述三种不同的算法吗?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长方形周长=长×2+宽×2长方形周长=(长+宽)×24、说说上面这几种计算方法中你喜欢哪种?并说明理由。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第②种和第③种方法无论是书写还是计算都比较方便。(让学生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强求一致,不过,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优化选择,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5、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己探索出来的方法计算正方形使他们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体验。这样的安排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得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方形周长=边长×46、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想一想要计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用到什么?(使学生知道,要计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它们的边长。)7、今天同学们积极动脑,想出了很多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课件再次演示蚂蚁比赛图),现在你认为公平吗?(鼓励学生:我们有时不能光靠猜一猜来判断事物,最好要用科学的方法。)[案例评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当今教育的热点问题。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了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站在新的教育教学观角度上看,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创设生活情境,激情导趣。《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题材,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培养喜欢数学的思想感情。激趣促欲地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激起主动参与探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