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理学第一章基本概念1、病原:引起森林植物发病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但在某些植物生病时,往往会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引起植物发病的最直接一个因素才是病原。病原为生物的通常又称为“病原物”;病原为真菌或细菌的称为“病原菌”。被病原物侵染的植物称为“寄主”。2、植物病害三角关系:病原、植物和环境三者共同作用,才能促使植物病害的发生,所以三者也是森林植物病害发生的最基本要素。病原、植物和环境三者之病植间的关系也可以称为植物病害三角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三角形的每个边各代表病原物和环境条件,三角形的面积代表发病程度。3、症状:利用肉眼或借助扩大镜能够看到的植物非正常表现。包括1)植物本身的不正常(病状)2)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病征)。第二章林木病害的病原1、营养:1)缺氮:植株矮小,黄化2)缺磷:叶片发紫、发红—松苗紫化病3)缺钾:叶缘叶尖黄化—海桐缺钾性黄化4)缺铁:嫩叶黄化,老叶绿色—樟树缺铁性黄化5)缺硼:抽梢粗短,芽肥大6)缺锰:叶表面坏死小点7)缺镁:叶肉黄化,叶脉绿色2、温度:1)高温:破肚子病、果实灼伤、地表烫伤2)低温冻害(狭叶十大功劳)3)水分4)有毒物质5)盐害3、真菌:有真正的细胞核,无叶绿体,营寄生和腐生生活的一类生物。真菌的营养体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营养方式是异养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各样的孢子。4、真菌的营养体的多为丝状(除酵母菌外),叫菌丝(hypha)。菌丝的集合体叫菌丝体。低等的真菌菌丝无隔膜,高等的有隔膜。菌丝的主要功能——吸收营养(靠菌丝内部高的渗透压吸收营养)。菌丝细胞的全能性——只要有一个细胞,就可以长成一个完整的菌株菌丝的变态菌核、菌索、子座。1)菌核:由菌丝组成的紧密的耐久体。形状大小各异,质地坚实。菌核外部为拟薄壁组织,内部为疏丝组织。有抵抗不良环境的作用。2)菌索:由高等真菌的菌丝纠结而成的一种索状物。外部为拟薄壁组织,内部为疏丝组织。有抵抗不良环境的作用,还有扩展的功能。3)子座:由菌丝组成的一种块状或垫状物,有时其内部还混有部分寄主组织。通常在子座的上面或里面产生真菌的繁殖器官和孢子。有抗不良环境和繁殖的功能。5、真菌的无性生殖:真菌的无性生殖产生各种无性孢子(游动孢子、抱囊抱子、分生抱子、节抱子、芽抱子、厚垣抱子:真菌产生的厚壁抱子,抗不良环境的作用等)。真菌的无性生殖没有通过性的配合;真菌的无性生殖产生各种各样的无性抱子。真菌的无性生殖非常发达一年往往产生多次,在病害流行中有重要作用。6、真菌生活史:抱子一菌丝,无性多次,有性一次。7、真菌的生理和生态:营养、水分、PH值、温度、光照8、真菌分类以形态学为主;真菌命名法是双名法9、真菌的主要类群:1)腐霉2)疫霉3)黑根霉4)外囊菌5)白粉菌6)球壳菌类7)腔菌类8)锈菌类:专性寄生菌:(专性寄生物:只能在活的有机体上生存,人工不能培养,对寄主有较强的选择性。有转主寄生现象;(转主寄生现象:锈菌的生活史要在两种不同的寄主上完成)10、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①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为单细胞生物。②植物病原细菌均为杆状。③植物病原细菌大多没有荚膜。⑥植物病原细菌大多不形成芽抱。⑦植物病原细菌通常生有鞭毛,鞭毛一至多根,极生或者周生(用特殊的染色才能看到)。⑧细菌的繁殖为裂殖。⑨革兰氏染色反应:(用结晶紫和碘液处理,后用酒精或丙酮冲洗,再用番红复染和冲洗,如菌体为兰色,则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如菌体为红色,则为阴性。)11、细菌的生理和生态:①营养:都能人工培养,在人工培养基上形成各种菌落。一般能利用无机铵盐作为氮源。培养时一般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②温度:(低温、适温、高温)③酸碱度:一般喜中性偏碱环境。④寄生性:一般寄生性较强,但也有的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12、细菌的传播和侵染:细菌大多由雨滴溅洒传播,也可以昆虫(如梨火疫病由蜜蜂传播、油橄榄肿瘤病由橄榄蝇传播)、繁殖材料等传播。细菌通常从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植物。13、植原体的基本性状:①无细胞壁,仅3层单位膜,内外两层为酯膜,中间为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