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教研室临床医学课堂教学设计课程名称授课教师职称教研室授课对象联系电话缺铁性贫血学科系:儿科学系授课时间:2017.12.6课程名称儿科学年级专业临床医学授课教师职称课型(大、小)大课学时1学时授课题目(章、节)第十五章造血系统疾病第三节缺铁性贫血教材《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卫平主编2013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点(二)能力培养掌握: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临床思维能力:以“临床表现”为主,及治疗以“诊断”和“治疗”为核心理解:缺铁性贫血的病因逻辑思维能力:由发病机制推理临床表了解: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机制现的思维过程拓展:缺铁性贫血铁的代谢以及预防科研创新能力:以发病机制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探索与创新治疗方法。二、教学内容与时间匹配教学内容授课时间分配1.概述32.铁的代谢33.病因、发病机制104•临床表现157105•诊断及鉴别诊断6•治疗7•总结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案(一)重点: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教学设计】①时间保障:用课堂近1/2时间讲授。②方法保障:用互动式、提问式、启发式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③手段保障:用视频、动画、图片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应用对比带来的视觉冲击,图文并茂的进行教学,突出和强调重点,提高学生自主能动性和学习兴趣,便于掌握记忆。④语言艺术:重点内容通过语速语调的变化,适当重复、停顿及表情和肢体语言来体现。⑤板书及多媒体设计:醒目、艺术,便于理解和记忆,有效配合课堂讲授。(二)难点: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机制【难点分析】这是要求学生在铁的代谢基础上充分理解铁的缺乏对血液系统及其他系统的逐渐形成的影响,并进行分期,不同的期影响的临床指标不同,并能引出与之相对应的临床表现,对本科生来说是一个自我消化、重组、总结和提升的过程。【解决办法】①通过对教学内容重新编排,使铁的缺乏、发病机制、不同期与临床表现紧密联系,相互对应,环环相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寻找答案。②板书配合多媒体课件的图片,举例分析,将抽象内容直观化,使之易于理解。③通过互动、提问和比较分析的方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对难点内容的理解。④启发学生归纳并理解缺铁性贫血发病机制,以及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的思考采取何种方法治疗及预防。四、教学意义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缺铁性贫血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严重危害小儿健康,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常见病之一。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早期诊断及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方法和预防,减少该病的发生,对提高我国儿童的生活质量、促进患儿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五、教学方法1.整合式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将形象直观的图片、动画、视频与板书有机结合,强调重点、讲清难点,并将基础与临床密切联系,充分运用教师的讲授技巧、表情、肢体语言等,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的同时,强化其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懂得学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2.启发式教学: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思考是“多种疾病”还是“一种疾病”开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深入了解儿童缺铁性贫血的特点;通过提出问题来加强师生互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科学思维方法。3.分析比较式教学:在讲授铁的代谢及病理生理时紧密集合临床表现,充分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和总结,使重难点知识便于理解和记忆,这是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利用、对临床知识进行理解学习的过程。六、授课思路及教学设计【授课思路】以“贫血”为主线,紧密围绕“缺铁”与“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将抽象、难点的内容直观、简单化,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本次课的重难点内容。【教学设计】1•教学手段:结合传统教学基本功板书的设计与应用,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直观、生动、丰富的作用,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病例展示等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有效的表达。2•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巧妙设计,激发学生思维,加强教学互动;在教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