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良好同伴关系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来源:江山市城南幼儿园编导语:建立良好同伴关系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江山市城南幼儿园吴益梅【摘要】根据调查实践,指出儿童同伴关系不良的表现及其原因,根据《学前心理学》,提出解决儿童同伴关系不良的途径与策略,明确儿童社会学习的目标。【关键词】同伴关系;健康心理;社会交往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同伴群体中受到欢迎的幼儿会有安全感、归属感;反之,那些不善于与同伴积极主动交往,在同伴心目中没有地位的幼儿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这不但对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会阻碍个体在青少年、乃至成年期社会适应能力的获得。《学前心理学》中指出:幼儿有要求别人注意,和别人交往的需要,良好的同伴关系,能让幼儿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反应,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增强合作性行为。因此,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儿童从小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并建立良好、协调的关系,成为具有健康心理,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挑战的新一代,意义非常深远。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对大(一)班36名幼儿进行了一年的“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探索。一、前测、初诊实验前,对尚在读中(一)班的36名幼儿的同伴关系进行了一次调查、诊断。(一)调查1、友伴提名。用“同伴提名法”让幼儿根据“我最喜欢的小伙伴”提名3——4名同伴,并计算每个幼儿的同伴接受分(被提名次数之和)。结果发现:①被半数(18)以上幼儿提名的明星儿2名;仅被提名1次的忽视儿1名;无人提名的孤独儿1名;②其余幼儿被提名次数分布不均;③男女幼儿中各有由3——4名组成的小集团2个。可见,班级里存在不良结构成分:即小集团化及存在少数孤独儿、忽视儿。2、行为观察。进行为期两周的自然行为观察,发现我班幼儿在与同伴相处中19.7%(7名)具有较强的攻击性行为,其中3名尤其突出;60%(22名)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自己不能圆满解决,求助于老师;8%(3名)幼儿缺乏与同伴交往的兴趣。3、个体访谈。和每位幼儿进行个别交谈:“你为什么愿意和***小朋友做朋友?”、“你如果想和***小朋友做好朋友,你会怎么做?”结果发现:80%的幼儿对“朋友”关系理解非常具体、肤浅。如“他给我糖吃,我和他好”、“我和***是哥儿们,他被别人打,我就帮助他去打别人”、“因为我妈妈和他妈妈认识,我就和他做朋友”等等。(二)诊断经常遭到同伴拒绝的儿童或被同伴忽视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精神和社会问题。因此,同伴关系不良是儿童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一个危险因素。哪些因素导致儿童同伴关系不良呢?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1、幼儿的择友标准幼儿普遍喜欢能干的,教师经常称赞的小朋友,如2名明星儿各方面能力都较突出,经常受到老师表扬,并作为全班学习的榜样。幼儿不喜欢动作粗暴、攻击性强的小朋友,如那名孤独儿的自控能力差,喜欢独占玩具,与同伴发生冲突多用拳头解决问题,幼儿还偏向喜欢与同性别的、志趣相仿、能力相当的幼儿交往,因此友伴范围狭窄,形成了几个小集团。2、交往能力交往能力是人际关系的反映。那些能顺利与同伴交往,和睦友善地与伙伴相处的幼儿,同伴接受分则相对较高。那些被忽视被拒绝的幼儿常常缺乏交往的兴趣、勇气或者与人合作的能力。因此,要改善同伴关系,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关键。3、家庭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同伴关系。研究发现,缺乏温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父母对儿童的同伴交往干预过多却又缺乏具体而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等,很可能造成儿童的高攻击性,从而导致儿童在同伴中不受欢迎。4、教师的影响其他小朋友对某个小朋友的态度和关系与教师对该儿童的态度和评价有很大的关系。经常受到教师否定评价和批评的小朋友也将成为其他小朋友否定和批评的对象,极易导致小朋友在同伴中不受欢迎。二、措施与策略为了改善幼儿间的同伴关系,促进其社会性发展,采取了以下措施。(一)建立正确交往观念交往,顾名思义就是你来我往,共同相处,有给有取,轮流交换,分工合作。幼儿由于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