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科教学技能参考总结(通用)光阴荏苒,眨眼之间,四个月的实习生活悄然而逝。四个月,一路走来,感慨万千,如今的我已记不起当初那课堂上青涩的自我介绍,第一节课的紧张。这段光阴里我有过成功的欣喜,也有过失败的苦恼,学生给过我欢笑,也让我留下过伤心的泪水,这都是成长的印记。唯一确定的是,我们收获了。“农村心理教育确实是一片空白,许多学生的心理咨询题找不到专业老师来引导”。一位在农村教育最前线的老师表达了他的担忧。确实,由于农村情况的特别性和复杂性,从目前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实践来看,各地对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和注重情况仍不容乐观。我所在的xx二中也是这众多学校中的一个,这里并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到了这里,我发觉接触的许多学生中都存在些大大小小的心理咨询题,因而在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之后,我利用每一次能够利用的时机给这里的小孩们普及心理知识。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我发觉讲完心理课容易,但确实让小孩们从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却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那么如何才能上好心理这门课呢?作为一名学生心灵的导师,我们任重而道远,下面是我的一些粗俗的总结:一、备课还要备“学生”。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备好课才能上好课。作为一名“心灵导师”首先得“备学生”,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学家认为,初中学生正处于情绪不稳定的时期,伴随着自我认识的迅速开展,初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因而以学生成长的需要为出发点,课前做一些调查,只有来自学生的咨询题,学生才会觉得真实,教学才会有针对性。如此既不会无的放失,又能够为活动提供生动的素材。例如一节心理课《爸爸妈妈又吵架了》,确实是来源于课前对学生的一些调查,此设计课程,协助学生更好地面对家庭纠纷。其次还得尽心备课,通过精心设计的环节或者过程讲解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在活动中收获,如此会令教学效果比没有充分备课的效果有明显的不同。一节“人生大拍卖”的课,我非常早就开场筹划这个活动,理解到青春期是学生们的价值观构成的关键时期,但是却非常模糊非常不稳定,非常容易遭到各种要素的妨碍而构成有偏向的价值观,因而必须在他们的价值观构成的初期给以恰当正确的引导,以免误入歧途。而且之前我通过了精心的环节设计和预备,比方说到家庭和朋友的环节就能够对学生进展适当的鼓舞和充分的考虑,而且课下我认真地演练了活动的流程,因而课上获得了我都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的表现让我大吃一惊。二、创设心理情境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处理知与不知的咨询题,而是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认识存在的心理体验,以到达实际地妨碍他们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养的目的。关于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截了当体验,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入的经历。可见在“情境”中体验是心理活动课最核心的要素之一。如何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呢?为了更好地创设课堂情境,我们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媒体信息技术集于课堂,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同时,能够通过学生的情景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创设一些比拟贴近学生和真实的心理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亲身体验,让他们真正能有所收获有所体验。在人际交往的“沟通”这个主题上,我通过用多媒体呈现和让学生参与到情景表演中创设真实的心理情境,让学生用本人的身体用本人的心灵去感悟和体验,本人去学习和掌握沟通中技巧,如做个好的倾听者等。三、课堂活动方式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活动的方式应该是依照活动的详细内容、目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的。由于年龄限制,中学生的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决定了中学生心理活动要方式多样、轻松爽朗,例如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仿、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等。活动过程中,老师要遵照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真个活动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做、多感悟,老师不做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