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提要:美术欣赏是人们在接受和品位美术作品过程中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精神活动,通过领略,产生心中喜悦,而后爱好的过程。它能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扩大知识领域,开阔视野,提高艺术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审美教育为主线努力从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现并创造美。本文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让学生感受和欣赏美术、了解美术教学与审美能力的联系、在欣赏美术作品过程中改变了学生的审美态度,提高了他们审美能力。关键字:美术欣赏美术教学审美能力【中图分类号】G633.955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品不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也是艺术家不同人生阶段情感与思想的产物,反映了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的人文环境和科学状态;了解艺术品的类别,因为材料的不同会决定作品的形式美感、如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分别以不同的面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应从作品本身的构成、造型、内容、主题、色彩、肌理、节奏韵律、力的运动等因素欣赏分析,从而可以回溯到艺术家生活时代的人文环境和社会发展状态,了解当时人们的风俗、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通过了解艺术家对作品的安排,从而感受艺术家的情感,了解他的内心世界,进一步知道作品创作的方式方法及其个性风格,与艺术家产生共鸣,达到真正欣赏一件艺术作品、陶冶身心、提高欣赏的能力。例如波提切利的油画《春》,由油画材料带来的特殊感受,如厚重、质感、肌理、空间体积的表现,是一幅具象绘画。作品描绘的无论是神话还是其他的,都是艺术家所处时代诸多状态的展现,而这需要更具体的构成、结构、造型、空间安排、色彩效果等因素来展现。那么,如何才能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培养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的,每件艺术作品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但每件艺术作品又有其地域性、民族性和独特性。学生在课堂上思维不活跃,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缺乏兴趣,主动性就差,思维也就难以调动,因而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要使学生学得有味,关键在于教师教得有味,老师上课,其实正如说书人那样对原有作品进行再创造,把平面、静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活生生的形象,赋于教材以生命力,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可以采用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投影、录像、实物展示、范画、故事等等,使学生处于浓厚兴趣的强烈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的能力。二、丰富学生的形象储存,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中小学的美术欣赏可以专题欣赏,也可以是通过绘画、工艺、设计等课业,进行随堂欣赏。同时,也可以举办美术作品陈列展,经常陈列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教师的作品等。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甚至访问画家,参观画家的画室或工作坊。还可以通过各种工艺设计与制作的艺术实践等,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经验。例如学生捏制泥人、翻铸石膏、创作版画、蜡染绘制、绘制各种标志、制作陶艺、彩绘陶罐,运用各种工具材料绘画,以及在这些过程中对材料、对技术、对形式和谐美的处理和对体验过的艺术的认识,都将会深深打动他们的心灵。教师通过这些丰富学生的形象储存,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能力才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和提高。三、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法国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校园中的建筑物、环境美化、绿化、净化等无不充满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校园环境中发现美,发现熟悉的校园环境中的美能够激发他们爱学校、爱老师、爱生活的感情。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所居城区的建筑物哪些是美的,哪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