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365-427)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东晋浔阳柴桑人(江西九江),出身仕宦家庭。陶渊明生活在充满战乱的时期,自幼博览群书,有大济苍生的政治抱负,从29岁入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将军、彭泽县令等职,直到41岁归隐。13年的仕途生活,使他看透了官场的腐朽和仕途的险恶,感到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指望,为其与黑暗的势力同流合污,不如摆脱官场的羁绊,退归田园,保全自己的品格和气节。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其诗作清新朴实,取法自然,世称田园诗人。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位于庐山西麓,风光秀丽的九江县县城内。纪念馆现有馆、祠、墓三大主体工程,三面环山,一面临池,四组厅室,以朱桂迥廊串接,假山鱼池装点。馆内辟有“陶渊明生平事略”。以及陶学研究成果和历展代名流咏陶书画等称列览。陶渊明纪念馆•归园田居•(东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理解字词•兴:起来。•荷:扛着。•狭:狭窄。•长:丛生。•但:只。•愿:意愿。第一层:写劳动情况带着以下问题朗读: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况?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干了多长时间?(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思考:“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么?这是本诗的第一层,交代了劳动的,以及。地点劳动的收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晨兴:名句:早上起来。荒秽:丛生的杂草。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前1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带月荷锄归”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图”。优美的月色描写表现出作者,反而。艰辛月下归耕不以为苦享受这劳作的乐趣第二层:以抒情为主(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带着以下问题朗读:问:第五句中的“道”是指什么?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穿行草木,致使衣为露所湿。问:为什么要着重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衬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_____句点明主旨。“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陶渊明有怎样的愿望?末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不愿与世俗官场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小结:此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遁世思想。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境醇美,又很含蓄。联系诗人的身世经历、思想品格、理想追求及学过的《桃花源记》等,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不慕权贵,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刚直不阿。对美好社会充满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