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漠河县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2 授课时间:12 月 5 号授课教师:高秀丽【学习目标】掌握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学习重难点】掌握诗中比喻、以动衬静的手法。【学习课时】1 课时 【知识链接】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知人论世)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落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他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 41 岁,以后终老农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 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 405 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诗歌鉴赏手法积累以动衬静:动态的景物、喧闹的声音来衬托环境的静谧。例如王维的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是以动写静的佳作。“空山”本是极为清静之所在,在诗中,诗人并没有尽情地描写它如何如何静,而是以一阵人语声来反衬山的空寂,又以一缕夕阳的映照反衬树林的幽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