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考文言文零失分突破:《隆中对》一填空题1本文作者,字,所著的与、、并称为“四史”。2本文选自,作者,朝人,家。二解释下列词语1亮躬耕陇亩()[2好为《梁父吟》()3时人莫之许也()4谓为信然()()[5时先主屯新野()6先主器之()7谓先主曰()8此人可就见()9不可屈致也()10将军宜枉驾顾之()()[11由是先主遂诣亮()12凡三往()13因屏人日()()14汉室倾颓()15奸臣窃命()16孤不度德力()()()17遂用猖獗()18欲信大义于天大()19然志犹未已()()20君谓计将安出()()21自董卓已来()22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23则名微而众寡()24非惟天时()25抑亦人谋也()26挟天子而令诸侯()27此诚不可与争锋()()28利尽南海()()2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30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31将军既帝室之胄()32总揽英雄()33保其岩阻()34将军身率益州之众()35出于秦川()36于是与亮情好日密()37隆中对()三问答题1文章开头点明诸葛亮的志趣的句子是2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为什么“时人莫之许也”?3“时人莫之许也”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一句有何作用?5你怎样看待诸葛亮隐居隆中而又自比管仲、乐毅这一行为?6“先主器之”、“遂诣亮,凡三往”表明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7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是本文的中心,通过对话你能看出两个人的思想性格吗?8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9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规划了哪些切实可行的策略?10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11文末写“关羽、张飞等不悦”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12本文流传下来的一个成语是什么?13文中提到的“管仲”,是春秋时著名的谋臣,你能写出一个与他有关的成语或典故吗?14请写出与徐庶有关的一个歇后语。15请写出与张飞有关的两个故事情节。16在小说中,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出现。请写出三个与他有关的故事情节。17写出四个与关羽有关的故事情节。18诸葛亮是智者的化身,但他隐居待主的做法在当今社会是否是上策?谈谈你的看法。19文章对曹操的刻画虽不过寥寥几处,却使曹操的形象跃然纸上。请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并写出《三国演义》中三个与其相关的故事情节。20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完成下列对联上联:千古奇谋隆中决策下联:【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本文作者陈寿,字承祚,所著的《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四史”。2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晋朝人,史学家二解释下列词语1亮躬耕陇亩(田地)2好为《梁父吟》(喜欢)3时人莫之许也(承认、同意)4谓为信然(说)(确实这样)5时先主屯新野(驻扎)6先主器之(器重、重视)7谓先主曰(对------说,告诉)8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9不可屈致也(招致、引来)10将军宜枉驾顾之(屈尊)(拜访)11由是先主遂诣亮(拜访)12凡三往(总共)13因屏人日(于是、就此)(命人退避)14汉室倾颓(崩溃、衰败)15奸臣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16孤不度德力(古代王侯的自称)(衡量)(估计)17遂用猖獗(失败)18欲信大义于天大(通伸,伸张)19然志犹未已(仍、还)(止)20君谓计将安出(计策)(产生)21自董卓已来(已通以)22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23则名微而众寡(人少)24非惟天时(不仅)25抑亦人谋也(而且)26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持、控制)27此诚不可与争锋(的确)(争强、争胜)28利尽南海(物资)(全部取得)2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资助、给予)30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兴旺富裕)(爱抚、爱惜)[31将军既帝室之胄(后代)32总揽英雄(招致)33保其岩阻(险阻)34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亲自)35出于秦川(平野)36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37隆中对(回答、应对)三问答题1文章开头点明诸葛亮的志趣的句子是每自比于管仲、乐毅2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为什么“时人莫之许也”?当时诸葛亮正在“躬耕陇亩”之时,一介村夫竟如此自大,当然不被时人的舆论所赞许。是因为时人对诸葛亮的不了解或有眼不识泰山。3“时人莫之许也”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不被时人的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