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一声学专题声现象中考真题再现(☞学用见P2)探究规律对接中考命题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不常考)1.(2018·安徽第13题)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1·”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本身的振动产生的B.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D.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解析】敲击瓶子时由于瓶子与水柱的振动而发出声音,A、B项错误;往瓶中吹气也会听到声音,这是空气振动产生的,C项正确,D项错误。命题点2声音的特性(常考)2.(2017·安徽第1题)在音乐中,中音C调“1”(“do”)的频率是262Hz,D调“1”(“do”)的频率是294Hz,由此可知,D调“1”比C调“1”的音调(选填乐音的三要素)高。3.(2015·安徽第1题)许多男生在变声期后,说话时声带振动的频率比以前低,因而声音的音调会降低。命题点3声的利用(不常考)4.(2016·安徽第1题)声呐在海洋勘察和军事方面都是一种重要的仪器。从知识上看,它是一种能定向发射和接收超声波(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的设备。名师考点精讲(☞学用见P2~4)学思结合高效突破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音的传播(1)传播形式: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2)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它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真空不能传声。(3)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4)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即回声。当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大于0.1s时,人耳能区分原声与回声。典例1(2019·江苏无锡)十四个无声世界的孩子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用一个“啊”字唱出了“整个春天”。如图是嘉宾和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景。用这种方式让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感知到发出“啊”,这是利用了()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C.固体传声比气体快D.声音的音色可以用手感觉【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人说话时,声带振动产生声音,用手指放在说话者的喉结附近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A项正确。【答案】A【思维拓展】听到声音的过程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的接收(人耳)针对训练1.(2019·贵州铜仁)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钟振动产生的,钟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中的。考点二声音的特性1.音调(1)定义: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2)频率:物理学中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20000Hz;高于20000Hz的声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叫次声波。(3)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2.响度(1)定义: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2)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①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②人耳距发声体的远近。(3)响度的单位是分贝,符号是dB。人耳能听到的最弱声音的强度定为0dB,人的正常对话声音约为50dB。3.音色(1)定义:是指声音的品质。(2)影响因素: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以及发声方式等因素有关,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一般不同。如何从波形图比较音调、音色、响度比较音调看波形图的频率(横向),相同时间内波的个数越多,即波越密的音调越高,如图,甲比乙的频率高;比较响度看振幅(竖向),如图,甲比丙的振幅大;区分音色时可把波形图放大,不同音色的声波放大后波形上小的细纹走向都是不一样的,如图甲和丁。典例2(2019·湖南湘潭)关于如图所示的民族吹管乐器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了声音的响度B.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了声音的音调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了声音的音色D.唢呐发出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析】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通过改变空气柱的长度来改变声音的音调,A项错误;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