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时势造英雄辩论赛资料拿破仑的功名不及微生物学者巴斯德“四海惊传拿破仑,国民渐不我思存。功名何似微生学,打破人间地狱门。”蔡元培在此诗中对拿破仑的功名作了评价。拿破仑系法兰西帝国的缔造者,在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创造了一系列军事奇迹,形成了庞大的帝国体系,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人物,其事迹广为流传,故蔡元培云“四海惊传拿破仑”。但一个“惊”字,体现出蔡元培对拿破仑享有盛名感到“惊讶”、“惊奇”。为什么呢?因为“国民渐不我思存”。“不我思存”,即“匪我思存”,意为“不是我想念的”。蔡元培用这个典故意指拿破仑虽一度被众人赞颂,但现在已不能赢得法国“国民”之心。蔡元培还在该诗后加注,用事实证明这个观点。蔡元培说,他的朋友、“中国留法第一人”李石曾对他说,有一年,法国一家著名报社让读者投票评选“法国最伟大的人物”,结果“得票最多者,为微生物学者巴斯德,而拿破仑次之”。路易斯·巴斯德(1822—1895),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发明了传染病预防接种法,为人类和人类饲养的家畜、家禽防治疾病作出了不朽贡献,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蔡元培以在评选中拿破仑不如巴斯德的实例说明,与捍卫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巴斯德相比,拿破仑以牺牲生命搞侵略扩张所获得的“功名”显得不足道:“功名何似微生学,打破人间地狱门。”对拿破仑作此评价,折射出蔡元培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蔡元培强调,“教育文化为一国立国之根本,而科学研究尤为一切事业之基础。”(《提议以俄英退换庚款拨充教育基金案》)1919年,蔡元培《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联合会书》一文在回顾近代中国自强历程时指出:“我国输入欧化,六十年矣,始而造兵,继而练军,继而变法,最后乃始知教育之必要。”蔡元培认为,拿破仑一世虽曾经战败普鲁士,但普鲁士最终依靠教育复兴在普法战争中重振雄风,俘虏拿破仑三世,统一全德。他在192019年3月15日致汪精卫的信中就这样说:“昔普鲁士受拿破仑蹂躏时,大学教授菲希脱为数次爱国之演说,改良大学教育,卒有以救普之亡。而德意志统一之盛业,亦发端于此。”拿破仑只是各种机遇造就的“时势英雄”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蔡元培在第二首《拿破仑》中以为,拿破仑能成就功名,完全是各种机遇造成的:“无非时势造英雄,亿万原因一果中。乍败乍成均偶尔,托翁健笔写天功。”社会大变革时期,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拿破仑之所以伟大,是由震惊世界的法国大革命这一伟大事件所造就的。恩格斯(1820—1895)曾指出:“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致符·博尔吉乌斯》)于是,蔡元培也认为:“无非时势造英雄,亿万原因一果中。”在“乍败乍成均偶尔,托翁健笔写天功”这两句诗中,蔡元培引用了列夫·托尔斯泰对拿破仑的评论。托尔斯泰以俄罗斯抵抗拿破仑侵略为背景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在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中,他这样评价拿破仑:“一个没有信仰、没有习惯、没有传统、没有名望,甚至祖籍不是法国的人似乎是凭借极其奇特的偶然机会,在使法国波动的各党派之间,不依附其中任何一个党派,竟然能出人头地,爬上了显赫的地位。”在诗后注释中,蔡元培就以托尔斯泰对拿破仑的描写和评价,来佐证拿破仑是“时势英雄”的观点。他说:“俄国托尔斯泰作《战争与和平》小说,写拿破仑侵俄,先胜后败,皆有种种原因,使之不得不然,彼此均无所谓战功也。”蔡元培认为,拿破仑这个英雄人物是被外界条件所塑造的,必须把他放到当时历史条件下去认识,外界的条件远比你这个人更重要。这也是蔡元培一贯所持的“时势造英雄”的历史观的流露。日本军国主义是拿破仑主义的死灰复燃“前车已覆后车来,第二威廉现舞台。咄咄侏儒胡短视,野心不死欲燃灰。”这是蔡元培《拿破仑》第三首,意思是说,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