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仲淹研读课文,探究问题:一、找到文中哪几处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二、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览物之情阴晴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和个人遭遇都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为民生疾苦而忧,为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而乐。探究三探究三解答7探究四探究四“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解答7从文中哪个词能看出这种思想范仲淹早已有之?探究五探究五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他出身贫寒,自幼苦学,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史》记: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堪其乐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勤爱民,有政声,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1015年(皇佑三年)以户部侍郎知青州27岁中进士,1052年病逝于赴颍州途中。为官敢于直谏,曾负责西北边防,屡立战功,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提出革新朝政建议,触动保守派利益,遭到贬谪。死后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课外拓展范仲淹就是一位古仁人,他放下自己来写天下,有一种超脱的济世情怀。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国,像范仲淹这样的人还有谁呢?说说历史上还有哪些名人不计个人得失,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请大家谈谈。谈谈启示: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两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作为现代人的你能否做到呢?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岳阳楼记》中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