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1.明太祖说:“四民之业,莫劳于农,观其终岁勤劳,少得休息。时和岁丰,数口之家犹可足食。不幸水旱,年谷不登,则举家饥闲。”这反映出()A.明朝初年,政府鼓励垦荒,重视农业生产B.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C.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D.水旱灾害成为农民生活贫困的根本原因2.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个体手工业3.明清京城中政府设置的市有内外之分:“外市……系士大夫庶民之所用”;内市仅限官廷中的贵戚和一些达官贵人,“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亦于内市重价购之”。上述材料主要说明()A.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B.政府所设市受到封建礼法束缚C.明清时期市坊制度完全崩匮D.内市的商品品种远比外市丰富4.《明宣宗实录》中写道:“私通外夷,已有禁例。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由此可见明朝政府()A.鼓励发展贡赐贸易B.禁止民间对外贸易C.防范倭寇侵扰沿海D.加强外贸税收管理5.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地理大发现”,从而引起了“商业革命”。体现“商业革命”的表现是()A.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等商品可能出现在欧洲市场上B.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加剧6.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出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获取黑人地场所,这一切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地曙光”。这充分说明了()A.殖民扩张与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地重要来源B.黑奴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地发展C.美洲殖民地的开发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D.殖民扩张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7.19世纪中后期,“贵族每天酗酒赌博来消磨时光,结果负债累累;一个年薪100镑的下院书记官一年受贿5000镑;新兴的工厂主阶层一心只想如何发财,有了钱就在自卑驱使下拼命讲排场”。这最能体现出()A.工业革命引发了道德危机B.工业革命导致英国政治更加混乱C.工业革命引发阶级关系的变动D.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8.“19世纪中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在这个市场里,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渡过大海,越过高山,冲破一个个封闭的国界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下列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B.资本主义扩张性和开放性是其形成的根源C.它以欧美先进的工业国为主导D.它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世界经济体系9.近代学者杜亚泉指出:“甲午以后国论一变,喷喷言政法者日众。……且吾更有说焉,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在下则疾声狂呼,赤手无所展布,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在朝则冲突竞争,至不可终日,果如是,亦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犹为不败之基础也”。他认为()A.政治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B.发展经济重于革新政治C.政治改良与救亡图存相结合D.普及职业教育是救国之本10.19世纪中期以后,英、法、美等国在与中国进行贸易时,将本国度量衡与中国度量衡按比例折算。1928年,南京政府拟定《度量衡法》,规定海关与内地一律采用国际通用标准。这一变化折射出中国()A.一直采用国际统一度量衡B.贸易走向规范化和国际化C.迈出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D.在世界市场处于附属地位11.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1936年为100)下列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1936年1937年1938年棉纺织业10081.769.8面粉业10077.572.5机器业10099.656.0各业平均10085.574.9①民族工业逐步萧条②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