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下能力提升(二十)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列宁说:“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C.在特定环境下对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2.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3.1921年的五一劳动节,正巧与基督教复活节同日。正在苏俄考察的瞿秋白,当晚写道:“今天在我们这里吃过节饭……肉是市场上买的,新鲜哟。”这反映了当时苏俄()A.以粮食税取代了余粮收集制B.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发展贸易C.实行实物配给制的原则D.废除了实物配给制,允许商品交换4.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在工业方面,新经济政策要达到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工业中的比例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C.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D.吸收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5.“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B.多种所有制并存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6.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在经济上的表现不包括()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企业经济效益低C.高度集权,民主集中制遭破坏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7.百度百科把“义务交售制”解释为: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课税性质。这种制度在苏联历史上起到的作用是()A.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适应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8.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这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A.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B.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C.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材料二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1)根据材料二,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12分)课下能力提升(二十)1.选C结合材料内容特别是关键词“余粮收集制”判断,列宁评价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有利于苏俄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时间“1920年”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