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五单元检测试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易中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2、3、45、6、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9、11、13、158、10、12、1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6、17、19、2018综合21、2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表是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由此可以看出()年份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其他收入总收入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1849328177969230042501001885307140392351714977081001911481016204416944451519696100A.中国的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B.传统小农经济结构逐渐瓦解C.近代中国逐渐落后西方世界D.列强逐渐放松对中国的侵略解析:B材料是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反映了从1849年到1911年晚清政府财政收入中农业税比重逐渐下降,工商杂税比重逐渐上升,并未直接反映中国受到外国侵略的半殖民地化的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中讲述的是从1849年到1911年农业税比重逐渐下降,这反映了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瓦解,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因此工商杂税比重上升,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讲述了税收比重的变化,不能体现中国落后西方世界,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情况,故D项错误。2.1872年,广东商人陈启源自海外归来,次年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使用机器,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该厂的创办反映出()A.洋务企业在困境中转型B.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阶段C.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到来D.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一种途径解析:D继昌隆缫丝厂并非清政府创办的洋务企业,故A项错误;19世纪末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阶段,故B项错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到来,故C项错误;海外华侨投资于近代企业是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途径之一,故D项正确。3.据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从1872年到1894年开设的74家民族资本主义工厂创办人的身份看,这些工厂明确属于上海、广州、福州、宁波等地商人投资的大约有17家。据此可知()A.近代民族工业均诞生于东南通商口岸B.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商业有所发展C.商业资本对工业发展有一定的推动力D.近代工业投资者主要是商人群体解析:C根据“这些工厂明确属于上海、广州、福州、宁波等地商人投资的大约有17家”可得出近代民族工业不是全部在通商口岸,故A项错误;根据“74家民族资本工厂”可知材料重点统计的是资本主义工业,故B项错误;根据“商人投资的大约有17家”可知商业资本对工业发展有一定的作用,故C项正确;根据“74家民族资本工厂创办人的身份看,这些工厂明确属于上海、广州、福州、宁波等地商人投资的大约有17家”可知商人投资并不是主体,故D项错误。4.1920年同1913年相比,中国厂矿数和资本额分别增加了152%和51.3%。促使这种增长出现的国内因素是()A.洋务派大力投资兴办了新式企业B.戊戌变法期间成立了农工商总局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D.南京国民政府十分重视经济建设解析:C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故B项错误;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和国内的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故D项错误。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万~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达到了200万人。”通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B.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C.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D.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D民国初年工人人数的增长,根本原因在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此也可以看出民国政府推进实业所取得的成效,D项正确。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B、C两项不符合题意。6.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多数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电工器材厂,从原料和产品运销的角度来看设在武汉为宜,但却将其设在湘潭。这些举措()A.有利于国民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控制B.缓解了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C.创造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历史最高纪录D.考虑了国防建设的需要,为后来的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