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政策和初期的三个方针1.背景。(1)国际因素: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2)国内因素:新中国面临很严重的政治、经济困难。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1)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三项基本方针。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国际交往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应用示例美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华采取的外交孤立政策主要表现在(A)①政治上不承认②经济上封锁禁运③军事上包围威胁④制造“两个中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二、初期的外交成就1.原因。(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赢得世界进步力量的支持。(2)根据“另起炉灶”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积极开展外交活动。2.成就。(1)同苏联等多个国家相继建立外交关系。①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是苏联,1950年,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随后,又有16个国家同中国建交。②作用:初步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加强和巩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与合作;保障了新中国的国防安全。►应用示例1949年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我们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美国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所依赖。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C)A.不结盟政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独立自主D.求同存异(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①背景。A.国际: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B.国内: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国内即将展开大规模经济建设。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完善。A.时间: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B.初期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C.内容完善:1954年,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又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③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逐渐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应用示例它“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下列选项符合上述材料宗旨的是(C)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求同存异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不结盟(3)参加日内瓦会议。①时间:1954年4月至7月,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赴日内瓦参加会议。②会议议题: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③成就:在周恩来的努力下,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④意义: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4)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①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②时间:1955年4月,29个亚非国家在印尼万隆举行会议。③会议议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④成就: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了与会各国代表团的赞成与拥护;会议达成《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⑤意义: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亚非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民誉为“万隆精神”;这次会议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2.同:共同的遭遇即被殖民和被压迫的命运;共同的任务即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封建势力,发展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