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A.必须长期坚持对外开放政策B.“人家封锁我们”,给中国带来困难C.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解析:选A。邓小平的谈话意在表明中国长期闭关自守严重阻碍了自身经济的发展。中国要想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增强综合国力,必须长期坚持对外开放政策。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广东()①毗邻港澳,有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②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③历来是对外开放的门户④具有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选D。1979年根据广东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此设置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①②正确,排除B、C两项;比较A项和D项,即③与④,广东不具备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④错误。3.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毗邻港澳B.政策扶持C.科技领先D.资源丰富解析:选B。本题以珠海的发展变化为切入点,考查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珠海是中国的经济特区之一,“特区”之所以“特”就“特”在特殊的政策扶持。地理位置有优势,但不是主要原因;科技领先是政策扶持的结果;资源丰富与实际不符。4.在全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居于“龙头”地位的是()A.沿海开放城市B.沿海经济开放区C.经济特区D.内地开放城市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经济特区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其在对外开放的格局中起到了“龙头”的作用,带动开放的区域由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逐渐深入到内地。5.经济特区的设置所产生的影响有()①促进了特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促进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全面展开③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借鉴④促进了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注意全面理解设置经济特区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所起的重大作用。6.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0余家世界著名的、实力雄厚的国际大公司、大财团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兴办了400多个工业项目,由此可见()A.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作用主要是推动沿海经济建设B.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C.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对外开放的暂时措施D.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将取代经济特区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开发区是在沿海或内地的开放城市中设立,A项错误。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C项错误。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可能取代经济特区,D项错误。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开放由点到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有关对外开放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①其原则是平等互利②其具体开端是在广东、福建建立经济特区③其最终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④其实质是适应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落后层面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③最终目的应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④应是提高生产力发展。①②正确。8.用“春天”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A.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兄妹聚在一块小田里精耕细作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C.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人注目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浦东是20世纪90年代开发开放的,与题干20世纪80年代的时间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