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永丰镇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20*3分=60分)1.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与居住区隔开②有专门官员管理③又叫草市④开市闭市有严格的时间规定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唐德宗曾向长安富商借钱八十余万缗,这些富商开办了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机构,当时叫()A.飞钱B.柜坊C.票号D.邸店3.都江堰水利工程兴修于()A.夏商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A.铁犁牛耕的出现B.高转筒车的发明C.耦犁技术的普及D.曲辕犁的推广5.下列有关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最早培植水稻B.商周时期普遍使用青铜农具C.隋唐出现的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沿用D.宋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江浙地区6.我国汉代出现了一种农业生产工具犁壁,该工具的出现有利于()A.一牛挽犁的普及B.耕土深浅的控制C.播种效率的提高D.山地的开垦7.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A.财产平均分配B.禁止土地买卖C.实行土地国有化D.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8.魏晋南北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形成耕耙耱技术。耕耙耱技术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A.小规模经营B.简单的性别分工C.自给自足D.精耕细作9.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中国最早将丝绸这张“名片”送往西方是在()A.战国B.汉朝C.宋朝D.明朝10.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下列文物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11.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机工”是()A.雇佣工人B.资本家C.奴隶D.地主12.图示装置由东汉太守杜诗创造。它实现了供风形式的革命性变化,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装置用于()A.灌溉B.制瓷C.纺织D.冶铁13.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展现了一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晋商等商帮活跃的时期是()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14.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商业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②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③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④集镇和夜市兴盛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③②④D.①②④③15.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的目的是()①宣扬国威②加强与海外各国联系③获取异域珍宝特产④获取最大经济效益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6.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段材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铁犁牛耕B.个体农耕C.石器锄耕D.刀耕火种17.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的政策称为“海禁”。下列各项中,能反映这一政策的是()A.“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B.“五品以上,不得入市”C.“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D.“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18.清朝曾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其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A.丧失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大好机遇B.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C.导致中外经济交流断绝D.无法阻止外来入侵19.从15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西欧列强积极开展殖民扩张和掠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武力征服是其主要扩张手段②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产生是其主要推动力③采用商业殖民方式,建立殖民贸易公司④殖民者对殖民地进行野蛮掠夺、屠戮和不平等的贸易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20.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都曾经是海上殖民强国,它们控制海上贸易的顺序是()A.葡──西──英──荷B.荷──英──葡、西C.英──葡——西、荷D.葡、西──荷──英二.非选择题(3道题,共40分)21(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0分)材料一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材料二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