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玄陈寿与《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作者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并称前四史。傅玄(217~278),晋初文学家。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三国魏末晋初时的思想家。少年时家境贫困,经过个人努力,官至散骑常侍,受封为子爵。学问渊博,精通音乐,多才多艺。他的已经失传的《傅子》,是讨论当时学术思想和政治制度的著作。马钧是什么人?浏览全文,从文中筛选出传主的信息,完成下面的表格:名字时代特长官职马先生钧,字德衡三国时魏国人天下之名巧也博士\给事中马钧,字德衡,三国时期魏国扶风(今陕西省兴平县)人,生活在东汉末年这一时期。生卒年代不详。他是我国古代的机械大师。他的不少发明创造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因为他在传动机械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所以当时人们对他的评价很高,称他为“天下之名巧”。马钧从小口吃,不善言谈。但是他很喜欢思索,善于动脑,同时注重实践,勤于动手,尤其喜欢钻研机械方面的问题。马钧早年生活比较贫困,长时间住在乡间,比较关心生产工具的改革,并且作出了突出贡献。曹魏嘉平六年(254),马钧在洛阳发明农业灌溉工具“龙骨水车”,结构新颖简便,省力,效率高,对当时农业生产发展起了极大促进作用。第一部分(1)简介马钧的出身,指出其是“天下之名巧”。第二部分(2-6)简介马钧在科学技术革新上的成就。第三部分(7-9)马钧不被当权贵族重视,傅子为此深感痛心。第一段:马先生钧,字德衡,天下之名巧也。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当此之时,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马钧先生,字德衡,是天下有名的技艺高超的人。他年轻时过着玩乐的生活,不知道自己有技艺。在这时候,他从不对人家谈到技艺,又怎么谈得上有人知道他呢?第二段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其奇文异变因感而作者,犹自然之成形,阴阳之无穷。此轮扁之对,不可以言言者,又焉可以言校也?他当了顾问,生活贫困,就想改进织绫机,那么不用说什么,人们就会知道他技术巧妙了。旧式的织绫机,五十综的用五十个蹑,六十综的用六十个蹑,马先生担心它费力费时,于是就(改进机械),全都改成用十二个蹑的了。(改进以后),织绫机可以随心所欲织出各种奇妙的花纹,就象是天然形成的一样,又象阴阳二气反复变化,无穷无尽。这种技术,正象轮扁的回答:(那精妙之处)是没法用言语说明的,又怎能够检验它呢?织绫机上的踏具感觉耗费第三段(上)先生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先生曰:“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二子晒之曰:“先生名钧,字德衡,钧者器之模,而衡者所以定物主轻重,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先生担任给事中时,有一次和散骑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在朝廷上争论关于指南车的事。他两个说,古代根本没有指南车,记载上的说法是虚假的。先生说:“古代是有指南车的。我们没有去想到它罢了,哪是什么复杂高远的事呢!”两人嘲笑他说:“先生名是钧,字是德衡。‘钧’是陶器的模具,‘衡’是用来定东西轻重的,你现在这个‘衡’定不出轻重,还想能做得出模具来吗?”。第三段(下)先生曰:“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此一异也,又不可以言者也。从是,天下服其巧矣。先生说:“徒然地争论这些空话,还不如试一试容易见效。”于是这两人把(这事)报告给明帝,明帝下令要先生把它制作出来,后来他就把指南车造成了。这是第一件奇妙的事情,又是没法用言语说清楚的。从此之后,天下人都佩服他的技艺高超了。第四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