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卷1)高考最后一卷历史(第六模拟)一、单选题:共12题1.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出现这种社会状态的主要原因是A.商代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加强控制B.周公创作礼乐制度巩固阶级秩序C.秦朝颁布成文法典强化等级秩序D.汉代郡国并行制度合理分配权力【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礼乐制度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封建”社会是一个界限分明、尊卑有序的社会,“礼”既可彰显身份的差异,亦可约束人的行为,使大家各安其分。“乐”具有教化作用,演奏时讲求音色与节奏的和谐,借音乐调和尊卑贵贱的关系。故选B。2.明代学者胡应麟说:“载阅陆子渊《河汾燕闲录》云,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此印书之始。……余意隋世所雕,特浮屠经像,盖六朝崇奉释教致然,未及概雕他籍也。唐自中叶以后,始渐以其法雕刻诸书,至五代而行,至宋而盛,于今而极矣。”据此可推断出A.雕版印刷最迟于隋朝产生B.佛道盛行有利于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在宋后走向衰落D.科举考试促进了雕版印刷【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从材料“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可知,雕版印刷术在隋朝就已产生,A项符合题意。“余意隋世所雕,特浮屠经像,盖六朝崇奉释教致然,未及概雕他籍也”说明佛教的盛行有利于雕版印刷,B项错误,不选。“于今而极矣”说明宋之后这一技术仍在发展,C项错误。D项材料未体现,不选。3.明代官员夏言称:“市舶罢,而权力在下。奸豪外交内讧,海上无宁日矣。”王垠称:“故不知者谓倭寇之患,起于市舶不开,市舶不开,由于入贡不许。……是不然。夫贡有定期,使其来以时,未尝不许,则市舶未尝不通,何开之有?”据此可知A.两人都认为寇患与“海禁”有关B.后者主张朝廷厉行“海禁”C.两人都在否定政府“海禁”政策D.前者强调“海禁”导致寇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海禁”政策。从材料“市舶罢,而权力在下。奸豪外交内讧,海上无宁日矣”可知,夏言认为“海禁”导致寇患,所以D项正确;材料“不知者谓倭寇之患,起于市舶不开”“是不然……何开之有”说明王垠并不认为“海禁”导致寇患。综上可知,A、C错误;B项材料无法体现。4.“中国传统……依礼制惟天子得祭天地,臣民皆不得预。太平军虽不废君臣之等级,然既明白承认一切人类皆为上帝之子女,在宗教生活中根本平等,则事奉天主乃君臣共有之权利。”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A.仍未摆脱封建君臣等级观念B.是杂糅中西观念的反清运动C.承认君民在信仰上是平等的D.利于打击西方殖民侵略活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在宗教信仰上的平等性,而非封建等级制度,所以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太平天国运动是杂糅中西方观念的反清斗争,所以B项不选。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5.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在“富国强兵”的军事、经济变革失败之后,改革者即使面临着自身理论的不成熟和广大民众的愚昧如故,依然被迫仓促上阵,避开文化上的前哨战,直接诉诸政治变革。这一状况A.是甲午战争后外患渐趋严峻的结果B.根源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C.导致近代中国选择走法美共和道路D.与西方的近代化进程有相似之处【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制度变革。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由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的过程,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渐趋严峻的结果,其与西方近代化恰恰相反,所以A项正确,D项不选。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B项与史实不符,不选。维新变法以英日为榜样,C项错误。6.黄炎培称:“自从‘九一八’事发,吾们内心起了极大的冲动,精神受了极大的影响。吾们亲切地看出,在中国这样一个政治上、经济上受着种种枷锁的国家,所谓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统一于国家民族的解放……吾们深深感到,吾们的教育工作如其不配合于一个合理的政治主张和措施中,是不能有什么成效的。”据此可知,黄炎培A.强调教育工作的必要性B.主张教育救国的可行性C.强调政治救亡的优先性D.认为民族危机更趋严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从材料“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统一于国家民族的解放”“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