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检测(十)元明清时期的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乾嘉时期思想家阮元认为“西人亦未始不暗袭我中土之成说成法,而改易其名色耳。”晚清思想家汤震指出:“大抵西人政教,大半本之周官。”两人对西方的认识()A.说明了当时中国文化的优势地位B.未突破中国文化中心主义的局限C.反映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增多D.是基于严密考证得出的科学结论解析:选B材料中认为中国文化处于优势只是中国思想家的观念,为一家之言,故A项错误;材料“暗袭我中土之成说成法”“大半本之周官”体现了中国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优越心态,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状况,故C项错误;材料言论未经过科学考证,故D项错误。2.“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宋明以后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但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对三纲的解释是: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明朝()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市民文化开始兴起C.思想界对理学的批判D.民主启蒙思想的萌发解析:选C“三纲”的新解释是对宋明理学对思想束缚的反思,故C项正确。3.(2016·周口期末)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顾炎武这一主张()A.背离了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B.丰富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C.彻底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权威D.促进了早期启蒙思想产生解析:选B明清新思想,与资本主义萌芽相适应,在政治上主张民主政治,是对儒学的新发展,故B项正确。4.(2017·嘉兴测试)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这表明他()A.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B.肯定三纲五常是理想的社会秩序C.具备近代社会的“民权”意识D.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解析:选A根据材料“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得出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故A项正确。5.(2017·江西高三联考)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历史上的赋税制度有“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他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反映的古代赋税制度的弊端在于()A.沿用旧制,鲜有改革B.赋役沉重,百姓困苦C.单一赋种,没有差等D.统一征缴,耗时费力解析:选B据材料“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可知赋役沉重,百姓困苦,故B项正确。6.《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题材差别很大,一属历史演义,一属英雄传奇;其主人公,一是帝王将相,一是绿林豪杰。然而,明朝人熊飞和杨明琅将二者予以合刻,题曰《英雄谱》,认为这两部小说的创作宗旨是一致的,即()A.意主忠义,旨归劝惩B.区别尊卑,明确等级C.谄媚于上,以邀荣宠D.修身齐家,治平天下解析:选A根据材料“题曰《英雄谱》”可知,熊飞和杨明琅对两部小说的主人公从道德层面加以肯定,宣扬其忠义豪杰,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故A项正确。7.(2017·苏州调研)右图为藏于山东曲阜孔府的《孔子讲学图》,是明前期作品。图绘孔子端坐讲学,群弟子或受教,或侍立,或沿山路前往,并绘山石树木等。此画布局严谨,线条精细,人物众多,形神俱备,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作为直接证据此画可以用来研究()A.明代的绘画艺术B.明代书院讲学之风C.春秋时期私学的兴起D.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解析:选A原始史料亦称第一手材料,从“直接证据”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里暗指的是原始史料,明代的绘画作品,很明显就是研究“明代绘画艺术”的直接证据,故A项正确。8.京剧的前身徽剧,原以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四平调等,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80大寿,徽班进京演出,后留在北京民间,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发展为今天的国剧。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得以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A.博采众长,兼收并蓄B.文武兼修,角色齐全C.贴近生活,联系百姓D.政策鼓励,题材广泛解析:选A根据材料,京剧是徽剧吸收昆腔、京秦二腔基础上,逐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