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氨与铵盐课后篇巩固提升夯实基础·轻松达标1.下列现象不能用于检验NH3的是()A.气体遇浓盐酸产生白烟B.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C.将气体通入酚酞溶液中,溶液变红色D.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靠近气体答案D解析NH3与浓盐酸挥发出的HCl发生反应NH3+HClNH4Cl,会产生白烟,A项能检验NH3;B选项,NH3与水反应生成NH3·H2O,NH3·H2O呈弱碱性,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B项、C项可以;浓硫酸不具有挥发性,D项不能用于检验NH3。2.下列不属于铵盐的共同性质的是()A.易溶于水B.与NaOH共热产生NH3C.都是晶体D.受热分解都产生NH3答案D解析铵盐都是易溶于水的白色晶体,铵盐都能与碱反应生成氨气,铵盐都能加热分解,但不一定有氨气产生,如:NH4NO3N2O↑+2H2O。3.如图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胶头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胶头滴管的胶头,打开活塞K,下列与实验事实相符的是()A.CO2(浓NaOH溶液):无色喷泉B.NH3(H2O含石蕊):红色喷泉C.SO2(浓NaOH溶液):红色喷泉D.HCl(H2O含石蕊):白色喷泉答案A解析B中,NH3易溶于水,溶液显碱性,应形成蓝色喷泉;C中,SO2能与NaOH溶液反应,但溶液无色,形成无色喷泉;D中,HCl易溶于水使溶液显酸性,形成红色喷泉。4.如图所示,利用培养皿探究NH3的性质。实验时向NaOH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立即用另一培养皿扣在上面。下表中对实验现象所做的解释正确的是()选项实验现象解释A浓盐酸附近产生白烟NH3与HCl反应生成NH4Cl固体续表选项实验现象解释B浓硫酸附近无现象NH3与浓硫酸不反应C氯化物溶液变浑浊该溶液一定是MgCl2溶液D干燥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NH3是可溶性碱答案A解析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向NaOH固体上滴加浓氨水,由于NaOH与H2O作用放热从而使NH3挥发。NH3能与HCl发生化合反应生成NH4Cl白色固体,NH3也能与H2SO4发生化合反应生成(NH4)2SO4,A正确,B错误;NH3与氯化物溶液反应生成沉淀,该氯化物可以是CuCl2或MgCl2等,C错误;NH3溶于水生成NH3·H2O,NH3·H2O是可溶性碱,NH3是氢化物,D错误。5.下列关于氨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氨水是无色透明的纯净物B.向氨水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C.氨水受热不分解D.将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浓硫酸有白烟产生答案B解析氨水是氨气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氨水中存在NH3·H2ONH4+¿¿+OH-,溶液显碱性,滴加酚酞,溶液变红,故B正确;氨水不稳定,受热分解生成NH3和H2O,故C错误;浓硫酸是难挥发性酸,靠近浓氨水时不会产生白烟,故错误。6.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利用以下实验装置制取氨气,并探究氨气的性质(部分仪器已略去)。请回答:(1)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用装置B收集氨气时,应选择氨气的进气口是(填“a”或“b”),并说明选择的理由是。(3)打开装置B中的止水夹c,若观察到烧瓶内产生了红色喷泉,则说明氨气具有的性质是,。(4)为防止环境污染,以下装置(盛放的液体均为水)可用于吸收多余氨气的是(填序号)。答案(1)2NH4Cl+Ca(OH)2CaCl2+2NH3↑+2H2O(2)a氨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小(3)极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碱(4)②④解析(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2)氨气比空气的密度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导气管要伸入烧瓶底部。(3)能形成喷泉,证明氨气极易溶于水,酚酞变红,说明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4)①不利于氨气的吸收,②④能防止倒吸,③易发生倒吸。7.已知氨可以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得到氮气和金属铜,用如下示意图中的装置可以实现该反应。回答下列问题:(1)A中加入的物质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B中加入的物质是,其作用是。(3)实验时在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实验时在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D中收集到的物质是,检验该物质的方法和现象是。答案(1)固体NH4Cl和Ca(OH)22NH4Cl+Ca(OH)2CaCl2+2NH3↑+2H2O(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以)(2)碱石灰(或CaO)除去NH3中的水蒸气(3)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2NH3+3CuON2+3H2O+3Cu(4)出现无色液体氨水用玻璃棒蘸取无色液体,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变蓝;取少量无色液体,加入无水硫酸铜,无水硫酸铜变蓝解析由实验原理“氨可以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得到氮气和金属铜”并结合题干装置图可知,A装置提供NH3,且是固固加热制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