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和金属材料A组——知能训练1.下列金属不能被稀硫酸腐蚀的是()A.黄铜(铜、锌)B.硬铝(铝、铜、镁、硅)C.焊锡(锡、铅)D.18K黄金(金、银、铜)解析:18K黄金中所含元素金、银、铜都不与稀硫酸反应,因此不被腐蚀。答案:D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铁的应用经历了“铁—普通钢—不锈钢等特种钢”的演变过程B.减少生铁里的碳元素,并增加硅、锰等元素,即转化为钢C.普通钢中的含铬量一般在12%以上D.不锈钢是在普通钢的基础上,加入铬、镍等多种元素炼成的钢材解析:减少生铁里的碳元素并增加硅、锰等元素即形成钢;在普通钢中加入铬、镍等多种元素就可炼成不锈钢,不锈钢的类型很多,但共同的特征是含铬量一般在12%以上,从而形成了氧化物保护膜,镍的加入增强了不锈钢的化学稳定性和耐腐蚀性。答案:C3.纯铁的熔点为1535℃,而高炉中炼铁时生铁(含碳量较高的铁的合金)在1200℃左右就熔化了,这是因为()A.铁的纯度越高熔点越低B.合金的熔点比其成分物质的熔点高C.因为形成了铁碳合金,所以熔点变低D.生铁在高炉内熔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解析:合金的熔点一般比其成分金属的熔点低。答案:C4.用金属铜制取硝酸铜,从节约原料和防止环境污染方面考虑,最好的方法是()A.铜――→硝酸铜B.铜――→硝酸铜C.铜――→氯化铜――→硝酸铜D.铜――→氧化铜――→硝酸铜解析:A项:4HNO3+Cu===Cu(NO3)2+2NO2↑+2H2O,HNO3的利用率低,且产生污染大气的有毒气体NO2;B项:3Cu+8HNO3===3Cu(NO3)2+2NO↑+4H2O,同A项;C项使用了有毒气体Cl2。答案:D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双选)()A.含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都是阳离子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非金属单质一定是氧化剂C.某元素从化合态变成游离态时,该元素一定被还原D.金属阳离子被还原不一定得到金属单质解析:此题可用举反例排除法。A项中如[Al(OH)4]-、MnO等;D项中Fe3+→Fe2+;而B项如硫单质在S+O2=====SO2反应中,硫为还原剂,即某些非金属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既可作氧化剂,又可作还原剂,视情况而定;C项,金属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一定被还原,而非金属可能被氧化,如溴元素:2Br-+Cl2===Br2+2Cl-。答案:AD6.铜是生命必需的元素,也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铜的生产和使用对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在化学反应中,铜元素可显示为0、+1、+2价。①在西汉古籍中曾有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即曾青(CuSO4)跟铁反应就生成铜]。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铜器表面有时会生成铜绿,这层铜绿可用化学方法除去。试写出除去铜绿而不损伤器物的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铜钱在历史上曾经是一种广泛流通的货币。试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为什么铜常用于制造货币(铜的熔点是1183.4℃,铁的熔点是1534.8℃)。解析:(1)①曾青即CuSO4,与铁反应生成铜,此反应即湿法炼钢的原理:CuSO4+Fe===FeSO4+Cu。②铜的化学性质虽比较稳定,但在潮湿空气中久置,表面会生成一层绿色的铜锈,即铜绿[Cu2(OH)2CO3],属于碱式盐,可用酸溶解除去,考虑到不能损坏铜器,宜选用与铜不反应的盐酸或稀硫酸,反应为Cu2(OH)2CO3+4H+===2Cu2++CO2↑+3H2O。(2)注意题目中铜和铁的熔点,由此联想到应从其熔化、铸造等方面的物理性质回答问题,再结合第(1)问题中涉及的铁置换出铜的反应,即铁比铜活泼,这样,化学性质方面的分析就比较明确。答案:(1)①CuSO4+Fe===FeSO4+Cu②Cu2(OH)2CO3+4HCl===2CuCl2+CO2↑+3H2O或Cu2(OH)2CO3+2H2SO4===2CuSO4+CO2↑+3H2O(2)铜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易被腐蚀;铜的熔点比较低,易于冶炼铸造成型。7.由Fe2O3、Fe、CuO、C、Al中的几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粉末,取样品进行下列实验(部分产物略去):(1)取少量溶液X,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有沉淀生成。取上层清液,通入CO2,无明显变化,说明样品中不含有的物质是(填写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2)Z为一种或两种气体:①若Z只为一种气体,试剂a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