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7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一、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影响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冷战”的开始。(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3)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2.“冷战”影响:(1)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2)美苏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3)美苏两国为了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原因。20世纪50年代,西欧国家随着自身实力的恢复与增强,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同时,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和发展。(2)表现。①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②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欧元),加强科技合作。(3)影响。①随着实力的增强,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在政治上,它们也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②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不得不调整对欧政策,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2.日本的崛起:(1)原因。①“冷战”爆发后,美国出于遏制苏联和中国的战略考虑,改变对日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②战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残存的封建因素,为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③政府重视科技与教育,并利用战后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④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采取了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⑤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特需订货以及美国的援助,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2)表现:从1956—1972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3)影响。①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1)背景。①战后亚非拉许多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②为摆脱美苏控制,避免卷入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发展民族经济。(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3)特点。①原则和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②含义: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行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4)影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三、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1)表现:1991年“8·19事件”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1991年12月,独联体的建立,标志苏联解体。(2)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军备竞赛和对外扩张导致国力过度消耗;历史上民族政策的失误埋下了民族分离主义的祸根;美国等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政策。(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同时,东欧各国相继实行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共产党和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1)加强:目前,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美国)多强(欧洲联盟、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2)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两极格局瓦解后的世界形势:(1)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2)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1.关于“冷战的起源”,20世纪50年代英美学术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