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关键能力·素养提升考点一近现代社会习俗与交通的变化探究1近代社会习俗、交通的发展史料一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摘编自李维清《上海乡土志》史料二1908年和1914年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相继传入上海,一些市民怕触电身亡,多不敢乘坐电车。为了吸引乘客,电车公司在车身外用斗大的汉字书写“大众可乘,稳而且快”。还向尝试乘车的市民赠送牙膏和香皂等日用品。——仲富兰《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发现问题:根据史料一、二,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历史解释)【解读】史料一省略号前面体现的是近代建筑的变化,后边的则是强调饮食习俗和服饰的变化。史料二则是反映了近代交通的变化。提示:表现:出现西式建筑;西餐、西式服装成为时尚;近代交通发展;重视广告宣传等。探究2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史料“见面礼”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衣服、布料等物,80年代后期“见面礼”为手表,90年代变为首饰、戒指、项链等。……有86%的人认为结婚准备房子是应该的……8%的人接受与外国人结婚。发现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中描述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史料,你认为爱情婚姻观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唯物史观)【解读】第一问由“‘见面礼’在20世纪80年代……准备房子是应该的”可知,讲的是20世纪80年代后“见面礼”的变化,“8%的人接受与外国人结婚”反映了与外国人结婚的态度。第二问影响爱情婚姻观的因素往往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提示:原因: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移风易俗,重视现实生活;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因素:思想观念、经济状况、政治环境、时代的变迁等。一、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原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给中国带来的是积极的、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历届政府的重视与提倡。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二、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1.特点:(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2.成因:(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事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2)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3)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3.影响:(1)积极方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消极方面: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考点二大众传媒的变迁史料一1895-1898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时间当年创刊数中国人自办报刊总数所占百分比1895年7342.9%1896年11763.6%1897年494591.8%1898年473983%注:1898年9月21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不再允许民间自办报刊。——姚福申《中国编辑史》史料二1895年后的几年中,全国的中文报刊有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西学报……有为妇女儿童创办的妇孺报。……维新运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