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复习知识要点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一、文学常识出自《左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而又详备之编年史,共60卷,18万字,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间的许多史料(即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二、实词积累(1)师:军队。(2)伐:攻打。(3)请:请求。(4)见:拜见。(5)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6)谋:谋划(7)间:参与。(8)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9)安:有“养”的意思。(10)弗:不。(11)专:个人专有。(12)对:回答。(13)惠:恩惠。(14)彳扁:同“遍”,遍及,普遍。(15)从:听从。(16)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17)帛:丝织品。(18)加:虚报。这里是说以少报多。(19)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20)信:信用。(21)孚:为人所信服。(22)福:赐福,保佑。(23)狱:案件。(24)虽:即使。(25)察:明察。(26)情:实情判断。(27)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28)属:类。(29)从:跟从。(30)鼓:动词,击鼓。(31)败绩:大败。(32)驰:驱车(追赶)。(33)辙:车轮轧出的痕迹。(34)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35)逐:追赶、追击。(36)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37)故:原因,缘故(38)作:振作。(39)衰:减弱。(40)竭:消失。(41)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42)测:推测,估计。(43)伏:埋伏。(44)靡:倒下。三、下边每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1)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作出牺牲: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2)小大之狱:案件。越狱逃跑:监禁犯罪的地方。(3)虽不能察,必以情:实情。以情动人:感情。(4)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于人民:忠诚。四、相关对联1庄公鄙陋急躁迎战曹刿远谋从容反击2一鼓作气大功告成3曹刿论战三棒鼓项羽无颜再过江4曹刿论战三棒鼓孔明巧计七擒孟五、相关成语一鼓作气六、简答题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政治上取信于民】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爱国热情;深谋远虑】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4.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5.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6.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7.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8.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