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古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和近现代中国的外交VIP免费

古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和近现代中国的外交_第1页
1/7
古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和近现代中国的外交_第2页
2/7
古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和近现代中国的外交_第3页
3/7
古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和近现代中国的外交娄底三中彭峰一、高考风向引导(一)考点要览1.两汉时期、隋唐时期、明清时期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史实以及时代特征。2.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主要史实。3.古代中国与各国各地区之间对外交往的史实(中朝、中日、中印、中欧等)。4.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路(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陶瓷之路等)。5.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对外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6.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代表性人物以及大都市。7.古代中国对外交往原因、特点以及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8.近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二)命题趋势纵观近几年高考,几乎年年涉及本专题内容。从考查的题型看,以选择题居多,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隋唐的重要港口、郑和下西洋、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中苏关系、中日关系、宋代科技的外传、东汉与日本的往来、近代外国势力对澳门的侵略、中国政府参加的巴黎和会、开罗会议尤其是对中共与苏俄关系的考查前所未有.2008年高考题在中外关系专题命题的比较多,尤其是全国卷1和卷Ⅱ,有多道小题和两道大题。另外,北京、广东、江苏等地的试卷中也在这一专题出了选择题。在2009年高考备考中,应特别关注以下几点:(1)通过古代中外交往的史实,弄清中国古代先进文化和强大的国力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2)交往都是双向的,要明确对外交往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以及对中国自身和世界各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对外交往也是必然的,这是当今的世界全球化趋势所决定的,从而提高对今天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3)通过比较清朝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以及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提高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4)从命题趋势看,应特别注意新中国的外交问题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中国的和平崛起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等。二、主干知识梳理(一)古代中国与世界的交往1.两汉时期(1)与朝鲜的关系: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三韩中的辰韩,引进中国文化,语言、称谓与秦相似,有人称之为“秦韩”;中国与朝鲜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2)同日本的交往: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国家通过朝鲜与汉有通使往来。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国派使者来汉,刘秀赐以刻有“汉委奴国王”的金印;汉朝与日本之间交往不断,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3)丝绸之路的开通: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汉武帝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4)与西亚、欧洲的往来:安息利用陆上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公元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用心爱心专心娄底市2009年高三历史教学研讨会资料者到东汉,将象牙,犀角等礼物送给东汉皇帝。2.隋唐时期(1)和新罗的友好往来:新罗来唐朝的留学生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长安等城市设“新罗坊”“新罗馆”;新罗立国参照唐朝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及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2)和日本的友好交往:中日互遣使臣,唐朝时日本10多次派出遣唐使;日本大化改新中的新政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仿照长安的样式;各级学校教授儒学;日本同唐朝的贸易往来频繁,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鉴真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中国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天竺一再遣使唐朝;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高僧玄奘和义净在中印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中亚一些国家一再遣使前来,带来名马、异药等特产;与波斯互遣使节;大食与唐朝通使达一个半世纪;中国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古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和近现代中国的外交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