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了西周政治是()A.神权政治B.皇权政治C.族权政治D.官僚政治2.下列对夏商早期政治文化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家天下”取代“公天下”B.宗族关系也是基本的政治关系C.采取民主方式推选国家最高掌权者D.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3.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如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的名字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将是大不敬。此制度旨在()A.维护皇权独尊B.倡导尊老爱幼C.强化尊卑等级D.凝聚血脉亲缘4.“香火点燃,袅袅青烟把怀念牵系,张张渐变的纸钱,担当起阴阳的信使。”这是一名网友为纪念他的父亲在博客上发表的一首原创诗歌。时下,上网扫墓、发微博祭祖渐成潮流。祭祀祖先的传统起源于()A.内外服制度B.宗法制度C.分封制度D.礼乐制度5.唐代诗人杜甫在《望岳》中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诗句。诗中“齐鲁”的出现源于西周的分封制。受封于“鲁”的是哪一类()A.王室子弟B.功臣C.商代贵州D.诸侯6.“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块记功石刻说的是()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统一中原7.下面是西周一诸侯的妻妾和子嗣状况表。能继承该诸侯爵位的应是()妻妾子嗣妻(正室)A.二哥(20岁)B.四弟(15岁)妾一(侧室)C.大哥(23岁)妾二(侧室)D.三哥(18岁)8.“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在促成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诸多因素中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和混战B.秦用商鞅主持变法C.秦国广纳人才D.秦王赢政的胆识和策略9.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主专制制度下的重大决策失误有所减少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弱化D.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10.《韩非子·扬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这一政治构想的是()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D.厉行文化专制政策11.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务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12.“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的这条史实,目前被普遍认为是大河文明国家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的早期反映。该制度最早产生于()A.春秋B.战国C.秦朝D.西周13.史学界有“百代多行秦政法”的说法,指的是()[]A.嫡长子继承制B.州郡县三级制C.专制集权制度D.三公九卿制14.《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秦始皇()A.日理万机,勤于政事B.高度专权,独揽朝政C.完成统一,巩固政权D.实行分权,集思广益15.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16.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天子至尊,皇权至上B.皇位世袭,君权神授C.收藏玉玺是皇帝的喜好D.皇帝防范丞相擅权17.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总结的选拔官员的标准:“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这说明当时选拔官员强调()A.能力至上B.唯才是举C.德行优先D.德才兼顾18.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中谈道:“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为解决“前此选举”的弊端,中国封建统治者推出了()A.科举制B.察举制C.征召制D.九品中正制19.有人认为中国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这里的“优秀”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的实质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