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一历史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6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两部分,共两个大题,33小题。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的发展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C.二者均有弊无利D.二者均易形成高度集权局面2.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法,最为恰当的是A.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C.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D.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3.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A.贵族生活腐化B.血缘色彩浓厚C.音乐发展迅速D.等级制度森严4.全面分析画面内容,下面两幅图可以反映出秦始皇①统一货币②统一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统一车轨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①②④5.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他这一做法的主要原因是A.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B.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C.缺乏可以委此重任的优秀人才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6.“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B.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C.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7.“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A.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C.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D.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8.宋朝发展、完善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科举取士的名额大为增加,每科录取人数由唐朝的数十人增至数百人,甚至上千人。这一措施的影响是①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②降低官僚集团的素质③消除世家大族的势力④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中指出,在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两朝的实录中,甚至连“内阁”这个名称都找不到。这表明A.朱棣设立内阁的记载不成立B.官修史书刻意隐瞒历史真相C.此时内阁没有取得法定地位D.内阁未能参与朝政不被记载10.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从秦朝到清朝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①秦朝在全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②汉初吸取秦亡教训,推行郡国并行制③元朝设置中书省④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清初“军国政事”A.①④B.①③④C.③④D.②③④11.雅典民主制是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源头,它所创立的很多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表格中对应关系错误的是选项政治家主要内容主要原则A梭伦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主权B克里斯提尼设五百人议事会轮番而治C克里斯提尼实行“陶片放逐法”司法公正D伯利克里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督机关民主监督A.AB.BC.CD.D12.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正确的有①雅典民主政治是一定范围内的民主②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③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④雅典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④13.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说:“一切权力都是从人民而来的。皇帝的命令何以有法律效力呢因为皇帝的地位是人民给他的。官吏为什么有权力呢?因为官吏是人民选举出来的。”这反映了古代罗马A.蕴含着近代的法治观念B.继承了雅典的民主政治C.是人民主权思想的源头D.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兴起14.罗马法中有句名言,即“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这就是由“控诉式诉讼”派生出来的“不告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