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检测一(一、二单元)(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题干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及郡国并行制,排除C、D两项。三公九卿是中央官制,材料中的“公”“侯”“伯”不仅涉及中央官制,而且涉及地方制度,因此B项错误,A项符合题意。答案:A2.“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祖先牌位B.皇帝宝座C.青铜兵器D.铁制农具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甲骨文为商代文字,因此甲骨文“宗”字出现之时还没有皇帝制度和铁农具,所以排除B、D两项;“宗”字跟青铜兵器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与宗法、血缘有关系,跟祖先有关,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答案:A3.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本题考查汉承秦制。关键句是“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题干材料说明萧何进入关中后,注重搜集秦朝的档案文献,这成为西汉成功实现对全国统治的关键,这里秦朝的国家档案文献实际反映的是秦朝的统治制度,故B项正确。西汉初年崇尚的是黄老之学,不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的说法,可知西汉初年较充分地发挥了秦代文书的功效,故C项错误。萧何注重秦代文书,不代表西汉其他官吏都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B4.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国古代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一直推行君主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与中央内部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君主受制于不同的势力,D项只是对这一现象的表述,没有揭示出实质,故排除D项。中国古代制约君主的势力往往通过利用君主的权威来控制国家权力,这正是中国古代君权至上的后果,故C项为正确答案。答案:C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解析: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从材料图表看,各地区的藩镇情况不尽相同,河朔地区地方势力明显强大,但在藩镇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中央对中原、边疆和东南地区的藩镇仍有较大控制力,对河朔藩镇形成制约,维护边疆安全,使唐朝政权得以延续,故D项正确;在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下,材料中东南型藩镇要上供赋税,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边疆型和东南型藩镇的任务分别是守边疆、防盗贼,由此不能得出彼此攻伐不已的结论,故B项错误;藩镇割据整体上威胁了中央的权威,故C项错误。答案:D6.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作用。隋唐时期推行的科举制,为中小地主及下层民众科考入仕提供了机遇,必然促进民间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隋唐时期通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