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词曲二首知识精讲一.本周教学内容:《词曲二首》及其文言文复习二.重点、难点分析:1.《词曲二首》(1)初步了解古代的词、曲。(2)体会《水调歌头》所表现的那种热爱生活与不被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3)体会《天净沙秋思》中沦落天涯的游子飘泊孤寂的情怀。(4)记住词曲中的名句并理解其含义。2.文言文复习三.新课讲解:《水调歌头》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太守任期中写的。当时王安石当政,作者在政治上遭到压抑,所以词中颇有消极伤感的情绪。但他毕竟有着旷达的胸襟,又从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中达到了自我解脱。词前小序(也可视为词题)说明作词的由来,高度概括了作者在这个中秋之夜的思想感情经历,表达了他对亲人的真挚怀念。上阕写“欢饮赏月”时生发的奇想。为了解除自身的寂寞,作者在中秋把酒赏月时一边举着酒杯,一边询问青天,想像着“天上宫阙”这一夜的情景,并忽发“升天”奇想,但他想到月宫的高寒,想到在凄清的月宫中起舞也只能玩赏自己的孤影,感到天上又怎么能比得上人世间生活的温馨美好呢!“何似在人间”一句饱含着对人间生活的挚爱之情。下阕写“无眠”时的思亲之情,并生发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当月儿转到朱阁的这一面,低低的照着绮户时,作者已经在“无眠”中几乎度过了一整夜,月圆而亲人不能团聚在一起,他望月而生的离愁别绪显得更浓了。然而他能宽慰自己:不能怨恨月亮总是在我远离亲人、思念亲人的时候露出圆脸,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亮总有阴晴圆缺,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圆满的,还是面对现实,通过婵娟月色来传达一种平安的祝福,并且一同忘却忧愁,共享这良辰美景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充分表露出作者豪爽旷达之情。《天净沙秋思》这是一首散曲。散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又一种文学形式。散曲分小令和散套两类。《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以上为第一层。最后两句为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之,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四.文言文复习:①字音②字义③句义④概括⑤理解性默写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米粟(sù)畎亩(quǎn)谪守(zhāi)B.潜形(qián)波澜(pō)绮户(qǐ)C.宠辱(chóng)岸芷(zhǐ)殚(dān)D.宫阙(què)婵娟(chán)缶(fǒu)2.句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是()A.以俟夫(fū)观人风者得焉。B.得而腊(là)之以为饵。C.宠辱偕(xié)忘,把酒临风。D.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tāng),横无际涯。3.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嗟夫(jiē)啮人(niè)皓月(gào)B.傅说(yuè)胶鬲(gé)天涯(yá)C.琼楼(qióng)枯滕(téng)日蹙(cù)D.莅事者(lí)墙倾楫摧(qiáng)(jí)4.给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①舜发于畎亩之中()A.发展,开展B.发生,生成C.发现,显现D.起,被任用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A.界限B.限制C.领域D.范围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A.事故B.原因C.故意D.所以,因此④环而攻之而不胜()A.圆圈B.环绕C.环节D.包围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没有结合句意解释的一项:()(1)A.人恒过(犯过失)B.岁赋其二(征收)C.长烟一空(一片)D.太守谓谁(是)(2)A.当其租入(抵挡)B.衡于虑(同“横”梗塞)C.动心忍性(使坚韧)D.法家拂士(同“弼”,辅佐)(3)A.得而腊之(把肉晾干)B.薄暮冥冥(迫近)C.若毒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