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修)留侯论·苏轼执教者:黄燕亚·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留侯论苏轼涵泳典范用力作文留侯论论辩文单元导语•由于唐宋八大家对散文艺术的自觉追求,他们的论辩文大多带有很强的文学性,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篇章结构上都堪称典范。•一般说来,“论”注重从正面树立一个观点,然后围绕它作逻辑严密的论证。明目望湖•史论散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包含人物和事件。•思考:本文题为《留侯论》,主要写了张良这个历史人物的哪些事件?•自读课文,划出相关文句,概括事件浅水试舟①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②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③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①受书②击秦帝③教高祖•思考:为什么这么长这么有趣的故事(323个字),苏轼只用一句话就写完了(12个字)?乘风入波•思考:阅读击秦帝故事,与第三段比较分析,苏轼对这个故事进行了哪些简化概括,又在哪些地方做了强化和扩展?删剪无关信息留取核心细节•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扩展:时局形势,强弱对比•强化:张良不能忍•不识时务,不惜性命,不用计谋(表现)•鲁莽逞勇,命悬一线(本质和危害)提纲撒网•张良生平故事甚多,斗智鸿门,火烧栈道,谏封雍齿……•思考:苏轼为什么独独选了这三件事?这三件事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系?受书击秦帝教高祖能忍不能忍用忍正正反因果因果东坡新“鱼”•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金·元好问•思考:苏轼在本文中有哪些独到新颖的见解?(1)圯上老人身份苏轼:秦之世出而试之的隐君子;前人:鬼物(2)老人来到圯上的用意苏轼:其意不在书,“深折”张良,教他“能忍”;前人:授书,“读此则为王者师矣”(3)张良成功的原因苏轼:能忍;前人:得神奇之书独到见解•借圯上老人授书教忍这件事,苏轼一再强调中心论点:•彼其能有所忍也(条件),然后可以就大事(结果)•使之忍小忿(条件)而就大谋(结果)•思考:条件关系的论证,结果就成为最重要最有力的论据。苏轼是如何论证就大事的?收篙问深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楚汉相争成败关键变因溯源对比衬托横广纵深思考:开篇,为什么没直接写留候张良?结尾,为什么写张良的长相?豪杰之士+过人之节一类人+一种品质一个人+大勇能忍柔弱的状貌反衬能忍的胸怀余味无穷,暗合开头系缆回风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背景介绍叙事简洁,定向强化选材典型,逻辑严密见解独到,论证有力首开大局,尾留余趣试舟入波系缆回风新鱼问深提纲撒网涵泳用力涵泳典范用力作文即使名家之作,也非信手而得。只因篇篇用力,才有佳作典范。所谓用力,即脑力和脚力,脑力定方向,脚力定短长。今天的课,不过指个正确方向。经典在手,可反复揣摩。修炼之功,本非一日。要相信,学得东坡三分力,也能笑傲江湖任我行。祝愿大家“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史记·留侯世家》)资料链接狙击事人物果人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一击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