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形体孤独寂寞、性格清高孤傲的老渔翁的形象。老渔翁的形象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诗人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江雪》诗正是柳宗元在永州写的。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四岁读书,十三岁就能写出漂亮的文辞。二十一岁中进士。年轻的柳宗元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有很高的声誉。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柳宗元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又升为礼部员外郎。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即告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柳宗元为永州司马。柳宗元自贞元二十一年(805)起,在永州谪居十年。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顿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独寂寞抑郁的十年。一代文豪,十年楚客。但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十年,却造就了一个古文大家的绝世风范,柳宗元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取得了一生中作最光辉最杰出的成就。他写诗抒发自己的孤寂苦闷之情,还写出了《三戒》、《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寓言、散文和史传文学作品,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最为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原址《钴姆潭记》原址《钴姆潭西小丘记》原址《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原址《袁家渴记》原址《石渠记》原址《石涧记》原址《小石城山记》原址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自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yín)。其上为睥(pì)睨(nì)、梁俪之形;其旁出堡坞(wù),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cù)偃(yǎn)仰,类智者所施设也。从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然后向下走,有两条路:其中一条路向西伸延,寻求它没有发现胜景;另一条稍稍向北然后向东折,在不超过四十丈之处,地层断裂,一条河分开,有山石横截在路端。它的上面,构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它的旁边,耸出一座天然的城堡,还有像城门似的一个洞穴,往里看去一片浓黑,把小石子投进去,咚咚地有水的声音。那声音十分响亮,过了很久才消逝。环绕往上爬,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却生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箭竹,更加显得奇特而坚实;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好像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径:一直逾:越过少:稍不过:古:不超过;今:只是垠:边、界睥睨:城墙上的女墙之:用在主谓之间,取独数:密集重点词语:第1段词类活用:北:名词作动词,向北走下:名词作动词,向下走西:名词作状语,向西东:名词作状语,向东环:名词作动词,盘旋攀登句式:*投以小石“以小石投”【状语后置】研读第一段①此文与《小石潭记》都属于“永州八记”,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写了小石城山的奇特景物。景物描写山石:横当其垠。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土堡: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山洞: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激越,良久乃已。()树竹:嘉树美箭,益奇而坚。()特点:形态美、奇形象美有情趣,声音之美简洁,生动简明、生动,突出了形象美。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gēng)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tǎng)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哦!我怀疑创造万物的上帝有没有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便更加以为确实有。又认为上帝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而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