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卖炭翁》的教学反思《卖炭翁》的教学反思1《卖炭翁》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诗人塑造了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揭露了宫市的弊端以及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教这篇文章时,我是根据文言文教学的常规套路走的即: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懂课文(翻译并理解中心),读好课文(领悟文章炼字炼句处同时注意文化的渗透)。一、读通课文读通课文要处理好两件事,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准字音好办一些,看课文下的注解,注意通假字,必要时查字典;读准节奏略有困难,不同的老师教会有细微的差别,再说语文这门功课中的好多知识有争议,包括朗读我到网上查询了大量朗读视频,最后选了中央广播电台方明老师的朗读视频作为学生练读的范本。网络上选择朗读要把握几点:1、听得舒适;2、停顿合理;3、有配文画面(有些课文朗读找不到配文画面)。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二、读懂课文读懂课文一般要做四件事:1、翻译文言文(短一些文章可以设计同桌互译,长一点的文章找一些重点句、难句);2、理一下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别句式);3、梳理文章脉络;4、理解作者的思想。三、读好课文这一步的中心任务是品味文章的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这是教学最难的一步,没有处理好,文章一滑而过学生几乎没什么收获,处理得好,学生兴趣盎然、印象深刻,收获满满。鉴于前几篇文言文在“读好课文”环节处理得比较粗糙,自我感觉不那么美妙。本文教学时设计了以下六道思考题:1、从诗中哪里可以看出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2、“衣正单”“愿天寒”“可怜”分别包含老翁和作者各自怎样的心理和情感?3、“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4、“牛困人饥日已高”写出了哪些内容?5、“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下载后可任意编辑6、“把”“称”“叱”“牵”几个动词有何深意?这六道题中有内容的’理解,有对比的写法,有语言的赏析,有中心的领悟。我发现,孩子们在独立思考后讨论,再沟通,真正培育了语感。文章教完后,我感觉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主问题设置是一个难点,老师们往往不能很好地设计出主问题,要么随性而为,要么人云亦云。我想:要解决这个瓶颈,一是要思考,二是要多读相关理论,三是要参考名家的赏析,四是要同行相互讨论。这节课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朗读训练没有做到位一篇千古名文,老师没有带领学生去朗读、去领悟作者情感读,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卖炭翁》的教学反思2《卖炭翁》这首诗选自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描写一个烧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要使学生理解这首诗,就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一贯的诗歌主张。白居易写诗是为老百姓而写,写作《新乐府》也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卖炭翁》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寄予着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学习这首诗就是要使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一步步感悟到这一点。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一、层层铺垫,深化挖掘主题这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反复诵读,领悟人物形象,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为了一步步达到这个目标,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是选择了一段“白居易诗进长安”的动画视频,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氛围,又初步了解了白居易“要为老百姓写诗”的志向。接着,我有意识的在介绍白居易时加入了他的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初步铺垫。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抓住自己阅读时的第一感受——“卖炭翁苦!”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因为我觉得这是读完这首诗最直接最深刻的感触,学生应该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中我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果然,学生纷纷踊跃发言,认为他是一位生活很艰苦、很悲惨、很可怜的老人。这次教学经历让我明白:打动我的地方就是打动学生的地方,从这个角度着手找准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