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想念地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悟生命,理解“零度”的深刻内涵。2、学习散文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现主旨的方法,赏析文中佳句。教学对象:高二学生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高一时我们学习了史铁生写的《我与地坛》,曾经被深深打动,大家一定对史铁生的人生经历有深刻的印象。一.探讨生命的“零度”师:史铁生有怎样痛苦的人生遭遇?文中哪些语句能看出作者的痛苦?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我与地坛》中相关内容,提取相关信息。明确:在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找不的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失魂落魄。(陷入无望,回到起点)作者那时只想躲避,想找一个地方舔自己的伤口。那么地坛为什么适合疗伤?二.探讨地坛的“零度”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学生阅读文本,四人小组探讨,到原文中找答案,要求以文本为依托,言之有据。明确:地坛的宁静、荒芜。(交代地坛)地坛曾经是明清时代皇帝祭祀的场所,非常重要,承载了无数荣耀,但随着五百年的岁月变迁,已经变得荒芜冷落。作者觉得地坛和自己有着一种天定的缘分,这是一种宿命的安排,宁静的地坛正是自己疗伤的最佳场所。正因为心灵的契合作者长久地呆在地坛,在痛苦地思考,拷问灵魂。明确:宁静并非无声的内涵。(生命力,生命本真,自在)师点拨:“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自然界中的万物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生命的真谛,展示出生命最本真的状态。荒芜,并不衰败,哪怕是最卑微最渺小的生命,也要努力展示自我的存在,展示生命独特的漂亮与精彩。三.探讨写作的零度学生集体朗读描写我心理变化历程的语段,体验其中细腻而深刻的感受。我在地坛的古树下,荒草边,颓墙旁沉思默想,在数不尽的日子过后,我参悟了“生死”,走出了无望,负重的灵魂终于得以解脱。分析“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逝,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善。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宁静。我在刹那间顿悟了地坛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的“宁静”的真谛,地坛引导我走出了人生的绝境。我在条条绝路之后找到的一条路是写作。第10节“我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写下来”,“有些东西”是指写什么?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利,不是为了地位,只是单纯地写我对生命的思考。这样的`一种无功利的写作心态我后来在书上找到了一种相应的说法:写作的零度。师:“写作的零度”的内涵是什么?明确:生命固有的疑难,灵魂最初的眺望。师:“写作的零度”的“零度”有哪两种意义?明确:(1)生命本无意义(2)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对意义的要求。师:地坛中的野草、野花存在着却无人欣赏,它们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但是哪怕再卑微、再渺小的生命,既然来到世界上,就要努力展示自我的存在。荒诞感,便是对意义的要求,但是正是在这样荒诞的要求中,才凸显出生命真实的张力。四.审视零度,回望零度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当今社会和文坛。批判喧嚣、功利与强力。(14节,15节中孩子的例子,16节感悟柔弱)地坛的宁静柔弱告诉我什么是灵魂最初的眺望。“地坛,它早已放弃了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宁静了;宁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万物的美德在于柔弱。”老师点拨:我想念的是当年的地坛。一是因为现在我已不在地坛,我搬家离开地坛;二是因为现在的地坛已经面目全非。但我已经获得地坛精神的真谛,地坛“宁静而有生命力”的精神已经融入了我的骨髓中,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我不在地坛,地坛在我。”结语: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我们也需要时时回望零度回望宁静,让我们的心灵之泉静静地流淌……布置作业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选择感受最深的写一篇读书笔记。教后反思:史铁生的文章很有深度,很耐人寻味,学生已经通过《我与地坛》了解了他的特别人生经历,所以能感受到作者营造的特定氛围。但是,《想念地坛》相对而言更加“玄与深”,学生缺少足够的生活阅历,对文章的理解难免不够深刻。所以我尝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对文本的赏析,获得一定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