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禅趣—《坛经》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一、教学目标•1.了解佛教及禅宗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了解《坛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1.“三教九流”一语中“三教”指哪“三教”?•“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三教九流”泛指宗教、学术中各种流派或社会上各种职业。也迎来泛指江湖上各种各样的人.2、什么是“佛”?•顶礼膜拜,烧香叩头,晨钟暮鼓,念经敲鱼,善男信女,施舍许愿,这是“佛教”给人的表象。•佛是“佛陀”的略称,而佛陀是梵语buddha的音译。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也就是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正因为这种觉悟,佛又是一个能够普度众生的神。•那么,佛到底是谁?从狭义来说,佛指的是两千多年前诞生在印度的释迦摩尼,不过,从广义来说,佛教主张按中文的释义,“佛”讲就是觉悟,自己要觉悟,还要帮组别人觉悟。佛教认为世界变化无常,生死轮回,无事无物不是虚幻,照佛修炼,灵魂才能挣脱苦海,回到极乐的彼岸。3、什么是禅宗?•佛教里的一种宗派。它是佛教传到中国后,由中国人综合中国文化与外来的佛教而造成的一种宗教流派。六代祖慧能算是真正的始祖。•西土(印度)二十八祖达摩于南朝梁从南海登陆来到中国,达摩为东土(中国)初祖。•1.达摩→2.慧可→3.僧璨→4.道信→5.弘忍→6.慧能1、慧能介绍慧能(638-713),亦作“惠能”。唐代僧人,禅宗南宗创始人,被推为禅宗六祖。本姓卢。世居范阳(治今河北涿州),生在南海(今广州市)新兴。据说是个不识字的樵夫。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弘忍为慧能讲经并且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01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慧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02慧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饱含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慧能被授为六代祖师后,在南华寺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032、《坛经》解读《坛经》是“具有中国特色”佛教——禅宗的代表性经典,是中国至今佛典中唯一的“经”。它全面阐述了六祖慧能“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禅学思想,它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坛经》不仅是一部中国佛教特有的名著,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品之一。《坛经》以其深远的影响,对世界文化也做出了贡献。《坛经》有五大特点:①简明化。高度浓缩了佛教宗旨与修行方法,直截了当地提倡个人反省自觉,顿悟成佛。②中国化。六祖是中国禅宗真正意义上的开山祖师,前五代尚不具备此意义。③普及化。课文研读问题探究1:•弘忍为什么会在神秀与慧能之间,选中慧能做嗣法弟子(衣钵继承人)?•在选嗣法弟子时,神秀作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该偈还计较身与心、菩提与明镜、尘埃与拂拭的区别。有区别就是妄想杂念,未见佛性。该偈对佛家“世界空无,性空”的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不计较身与心、菩提与明镜、尘埃与拂拭等的具体区别,什么菩提树、明净台都不是真实的存在,人的心性也是如此,根本谈不上沾染尘埃,由此可见没有了妄想杂念,已直见佛性。问题探究2:••渐悟与顿悟有什么区别?你能在列举《西游记》中的一个例子吗?(三)佛教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启示意义。佛教人生观的积极意义。宗教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它根本上是一种世界观,是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种特殊的认识和评价,它有一整套思想理论。与哲学艺术等具有同等社会意义。正确地理解、了解佛教的人生观,对于广泛认识人类精神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