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徐志摩前测: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1、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dàngyàng()。2、软泥上的qīngxìng(),油油的在水底招摇。3、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mànsù()。4、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shēngxiāo()。荡漾青荇漫溯笙箫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2、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三)导标释标:1.“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形象,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都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三)导标释标:1.“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形象,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三)导标释标: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都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河畔金柳倒影图3、青草水底招摇图4、榆阴浮藻清潭图5、撑篙漫溯寻梦图6、黄昏夏虫沉默图7、招手惜别云彩图1、挥手作别云彩图1难舍难分2欢喜和眷恋3更加欢喜和眷恋4对康桥的永久恋情5感情达到高潮6情绪低落7难舍难分1难舍难分2欢喜和眷恋3更加欢喜和眷恋4对康桥的永久恋情5感情达到高潮6情绪低落7难舍难分1难舍难分挥手作别云彩图2欢喜和眷恋河畔金柳倒影图3更加欢喜和眷恋青草水底招摇图4对康桥的永久恋情榆阴浮藻清潭图5感情达到高潮撑篙漫溯寻梦图6情绪低落黄昏夏虫沉默图7难舍难分招手惜别云彩图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1.第二节中,诗人为什么将“河畔的金柳”比作“新娘”?2.第三节中,能将“招摇”改为“轻摇”吗?“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1.第二节中,诗人为什么将“河畔的金柳”比作“新娘”?这里用新娘比喻金柳,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欢喜和浓烈的温柔之爱。2.第三节中,能将“招摇”改为“轻摇”吗?“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2.“轻摇”即“轻轻地摇动”,这只是对青荇情态的客观描述;“招摇”使用了拟人手法,它不仅能够写出青荇自由自在地摇动的情态,更好的体现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招摇”一词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融为一体,愿意永远流在康河,表达出了对康河的永久眷恋之情。3.《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你能发现《再别康桥》的“三美”是如何体现的吗?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