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美丽的容颜?佛曰∶那只是昙花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没有什麽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有人让她蒙上了灰。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怎麽办?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佛”指什么?1、佛陀。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2、佛教徒里修行圆满的人。3、佛教。4、佛像。第五单元佛理禅趣《坛经》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了解《坛经》两则的大致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古印度释迦族人,佛教创始人。成佛后的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彻悟宇宙、人生真相者。释迦牟尼是后人对他的尊称。“释迦”是他所属的部族名称,有“能”、“勇”的意思;“牟尼”意为“文”、“仁”、“寂默”,所以可意译为“来自释迦族的修行成就者”、“释迦族的圣人”。佛教宗派:佛教印度汉传佛教(中国内地)藏传佛教(西藏)南传佛教(云南、泰国、缅甸、柬埔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俱舍宗成实宗三论宗(法性宗)法相宗(唯识宗)华严宗天台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中土禅宗六代祖师:初祖:菩提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课文研读1、根据注释解释《坛经两则》。2、阅读《坛经两则》,概括每则内容并说说弘忍形象。3、《坛经》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结合课文简要说明。《坛经》两则慧能受法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法及衣:“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南能北秀•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坛经》两则《慧能受法》:慧能受衣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嘱咐《南能北秀》:“南能北秀”的由来和区别。1、行事谨慎,办事稳妥。2、语重心长,寄寓厚望。3、关心弟子,谋事周全慧能:顿悟直指人心神秀:渐悟循序渐进语言特征一、语言质朴简洁,不尚浮华。二、善于运用比喻。佛教在中国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九华山地藏菩萨五台山文殊菩萨峨嵋山普贤菩萨慈悲大愿大智大行四大菩萨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认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到得还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小结•儒拿得起有为张•道想得开无为驰•佛放得下悟空•佛教来自印度,在长期发展中,逐渐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仍有广泛的影响。但,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它的一些思想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它。作业•完成47页练习2的成语解释成语与佛典大千世界:天女散花:水涨船高:出自《起世经》和《长阿含经》。“世界”,本是一个佛教名词,指的是无穷无尽的时间(世)和广袤无垠的空间(界)。《维摩诘经》记载,天女受如来佛的派遣,前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们的道行,将满篮鲜花自空中倾下,落向正在参禅的众人身上。道行够的就会从身上坠落,唯有道行不够的才会附着在身上不下坠。出自《五灯会元》:“十五日前,水涨船高。”禅宗认为,“烦恼是功德之体”,烦恼越多,心的觉醒就越深刻,就像水位上升,船身也会随之升高一样。这是个带有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水涨船高”最初就是用来说明这个道理。本来面目:头头是道:成语与佛典自作自受:自欺欺人:出自《坛经》。原指内心纯真的自性,后来用来表示事物原来的样子。这是一个禅宗用语,表示“道”无所不在。语出《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