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淋巴结检查与活检*正常人的表浅淋巴结较小,直径在0.5cm以内,其表面光滑、柔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无压痛。*表浅淋巴结呈组群分布,一个组群的淋巴结收集一定区域的淋巴液。*一般体格检查只检查身体各部的表浅淋巴结。浅淋巴结检查—体格检查*视诊和触诊,主要使用触诊谬诊瘢浪意屡部等象(如皮肤是否隆起、颜色有无变化,皮触诊手法:滑动触诊*触诊项目:部位、大小、数目、硬度、压痛、活动度等**检查顺序*头颈部:耳前、耳后、枕部、颏下、颈前、颈后、锁骨上淋巴群*上肢:腋窝(腋尖群、中央群、胸肌群、肩甲下群、外侧群)、滑车上*下肢:腹股沟(上群、下群)、腘窝枕淋巴结耳后淋巴结耳前淋巴结颈后淋巴结颏下淋巴结一颌下淋巴结一颈前淋巴结一颈部淋巴结群示意图腋窝、腹股沟表浅淋巴结示意图中央淋巴结群腋尖淋巴结群外侧淋巴结肩胛下淋巴结群胸肌淋巴结群耳前淋巴结检查枕骨下区淋巴结检查颌下、颏下淋巴结检查淋巴结检查(颌下)颏下淋巴结检查颈前、颈后三角:头稍低,偏向检查侧图4-13颈淋巴结摸诊1.颈前三角摸诊法2.颈后三角摸诊法3.颏下三角摸诊法4-锁骨上淋巴结检查图4-12锁骨上淋巴结摸诊1、2.从后面摸法3.从前面摸法2腋窝淋巴结检查顺序:尖群、内侧群、前群、后群、外侧群腋窝淋巴结检查滑车上淋巴结检查(左侧)滑车上淋巴结检查(右侧)腹股沟淋巴结检查腘窝淋巴结检查*发现淋巴结肿大,应记录其部位、大小、数目、硬度、压痛、活动度、有无粘连,周围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瘢痕、瘘管等。*同时注意寻找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原发病灶。淋巴结肿大按其分布可分为局限性和全身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急、慢性炎症柔软、压痛、光滑、无粘连☆淋巴结结核:颈部多发多发、质稍硬、粘连,形成瘘管。☆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质坚硬或橡皮感、粘连、不易推动、一般无压痛。○淋巴结肿大临床意义:局部肿大常见淋巴结肿大的原因颈部—面部、口咽部感染、淋巴瘤颌下—口腔感染、淋巴瘤、头颈部肿瘤右锁骨上—肺癌、胸腔肿瘤左锁骨上—胃癌、食道瘤腋部—上肢感染、乳腺癌、淋巴瘤腹股沟一下肢感染、淋病颈部淋巴结肿大右锁骨上—肺癌--胸腔肿瘤左锁骨上—胃癌--食道瘤腋下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肿大可遍及全身,大小不等,无粘连。见于:淋巴结炎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慢性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颈部淋巴结肿大霍奇金淋巴瘤肿大的淋巴结肿部位白血病淋巴结肿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颈项部淋巴结肿大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浅表淋巴结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首先它有助于发现肿大的淋巴结,其敏感性为72%~96%,明显高于临床触诊(45%~78%)。其次,还有助于良性与恶性淋巴结的鉴别。动态超声追踪复查有助于良恶性判断,观察肿大的良恶性淋巴结经化疗、抗炎、抗结核治疗后,炎性淋巴结可在短期内缩小、消失,结核性淋巴结缩小、消失时间较长,但其边界、内部回声随着治疗时间增加而变得清晰,恶性淋巴结可随疾病的进展而增多、增大、融合,但经放、化疗后可有消失、缩小或稳定不变。细胞学|组织学检查*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难以确诊,病理学检查是金标准*细针穿刺:操作简单、损失小、并发症极少,但是穿刺获取的是细胞学结构,对肿瘤生长的组织特异性诊断、分型、及判断转移癌的组织来源有一定局限性。*粗针穿刺:一般情况下可获得充足的结构保存良好组织,在组织形态学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但是受限于患者一般情况、活检部位(周围血管、神经、重要脏器等)、凝血功能等。*手术:取材完整、易于满足病理检查需要,但是创伤大,但是同样受限于患者一般情况、活检部位(周围血管、神经、重要脏器等)、凝血功能等。并且费用高,患者依从性差。十、淋巴结(一)训练目的掌握全身浅表淋巴结的正确触诊检查顺序、方法、内容及表述。(二)检查步骤1.触诊浅表淋巴结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耳前一耳后~枕部一颌下一颏下一颈前一颈后一锁骨上一腋窝一滑车上一腹股沟一腘窝。2.触诊方法检查者示指、中指、环指三指并拢,将三指指腹平放于被检查部位的皮肤并紧贴,进行由浅入深滑动触诊。滑动的方式应取相互垂直的多个方向或转动式滑动,这有助于淋巴结与肌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