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概念湿疹或皮炎,是最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疾病。是皮肤对多种外源和/或内源性因子的一种炎症反应,其组织学定义为皮肤棘细胞层细胞间水肿。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临床上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概念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临床上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病因学分类湿疹内源性湿疹(endogenous)外源性湿疹(exogenous)1.异位性皮炎1.刺激性接触性皮炎2.脂溢性皮炎急性的3.钱币状皮炎累积的4.神经性皮炎(慢性单纯性苔癣)2.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5.手/足湿疹(汗疱型)3.光毒性接触性皮炎6.瘀积性皮炎4.光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7.皮脂性缺乏性湿疹(裂纹性湿疹)自觉症状:不同程度瘙痒皮疹特征:多形性对称分布红斑、丘疹、水疱脱屑、结痂性继发损害临床特征临床分三个阶段•急性湿疹–以红斑、水肿、丘疹水疱、渗出、结痂为特征•慢性湿疹–以皮肤增厚、苔藓样变、鳞屑、色素改变和表皮脱落为特征;•亚急性湿疹–混合具有急性和慢性湿疹的特征;湿疹的阶段是动态变化的,将从一个阶段转变成另一个阶段。•湿疹急性者可见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渗出结痂并存。初起为密集的点状红斑及粟粒大小的丘疹和丘疱疹,很快变成小水疱,破溃后形成点状糜烂面。瘙痒不能忍受,影响睡眠。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为急性湿疹迁延而来。见有小丘疹兼少数疱疹和水疱,轻度糜烂,痒感较剧烈。病程可经数周而愈或转为慢性。•慢性湿疹由亚急性湿疹转变而来,也可一发病即为慢性者。患部皮肤粗糙、增厚、触之较硬、苔藓化,常有色素沉着,抓痕,间有糜烂,渗出,血痂及鳞屑,病程较长,可延至数月或数年之久。中医学按发病部位及其特点而有不同名称,浸淫遍体,滋水极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的称“血风疮”,发于婴儿面部的称“奶癣”,发于耳部称“旋耳疮”,发于手部的称“瘸疮”,发于阴囊部的称“肾囊风”,发于下肢弯曲部的称“四弯风”。中医认为发于婴儿面部的称“奶癣”中医认为浸淫遍体,滋水极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的称“血风疮”发于婴儿面部的称“奶癣”发于耳部称“旋耳疮”发于手部的称“瘸疮”发于阴囊部的称“肾囊风”发于下肢弯曲部的称“四弯风”。中医认为发于耳部称“旋耳疮”发于手部的称“瘸疮”中医认为发于阴囊部的称“肾囊风”发于下肢弯曲部的称“四弯风”。中医认为发病原因多为湿热侵袭肌肤或血虚有热,生风化燥,肌肤失于濡养所致。急性以湿热为主,慢性多兼血虚。病因病机•由于本病发于肌表,部位多较局限,早在六十年代中,就已试用皮肤针治疗,疗效颇令人满意。•近十余年来,应用穴位注射、针刺、电针等,不仅能治疗各类急慢性湿疹,对一些顽固性的阴囊湿疹也有较好的效果。进一步的临床观察还证实,针刺或穴位注射可以使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有所提高。这可能是针针灸治疗本病的机理之一。•1.湿热证•急性者湿疹多见。丘疹红肿、糜烂、浸淫成片,瘙痒不堪,或伴有身热,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苔黄腻,脉弦数。•2.血虚证•慢性者湿疹多见。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皮疹色淡,增厚,脱屑,呈苔藓样变,间见搔痕色素沉着、血痂,伴有头昏唇淡,肢软乏力,舌淡,脉弦数。治则•湿热证以清泄湿热为主,对湿重者,佐以健脾化湿。取手阳明、足太阴、督脉经穴为主。针用泻法。••血虚证宜养血润燥,取足阳明、太阴经穴为主,针用补法。•穴位注射•取穴:足三里、曲池;•药液:维生素B12(0.1毫克)注射液,每穴1ml。体针取穴:湿疹点。先找寻湿疹点,令患者背向光亮处,在背部仔细寻找出低于皮肤,灰色发亮,针头大,散在的小点,此即湿疹点。找到后,用左手拇、食、中指捏提皮肤,右手持一寸长的毫针,直刺该点,进针七、八分,小儿可浅刺,进针后提插二、三下,快速出针不留针,每次可针0~15个湿疹点。每日或隔日1次。另可配合服用维生素200毫克•电针•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皮损区•治法:以酒精消毒皮损区后,毫针由皮损边缘刺入皮下组织,针的方向与皮面平行,针刺数目按每块皮损大小不同,用2~6根不等。然后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