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胆怯、拒绝、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3、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教学难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欢乐情境,营造学习氛围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的文学名著、历史名著浩如烟海,其中有一部名著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大家知道是哪一部吗?(《史记》)今日,我们要学习的《将相和》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板书课题:将相和)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多媒体课件出示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资料,学生自主阅读并沟通。二、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给不认识的字注音。2、学生练习朗读课文。要求:(1)独立朗读,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3)小组内沟通并理解“诚意、绝口、失信、抵御、推辞、理屈、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等词语,扫清字词句的障碍。(4)组长领读生字词。(5)小组内进行生字词检测:指读、抢读、说句子等。(6)小组内练习朗读课文。3、课件出示阅读思考:读了课文,你会发现课文主要写了三个故事。你能为这三个故事加上合适的小标题吗?4、学生小组合作,划分三个故事所在的段落,并给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5、全班沟通,师板书三个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走进经典故事,激活人物形象1、学生自主阅读“完璧归赵”,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弄清事情的起因、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经过和结果。(2)学生小组内沟通。(3)全班汇报。(赵王得到一件无价之宝和氏璧是起因;秦王得知后想骗取和氏璧,蔺相如巧妙周旋是经过;蔺相如认清秦王面目,秘密将和氏璧送回赵国是结果。)2、精读“完璧归赵”,赏析人物形象。(1)秦王的言而无信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赞扬,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2)精读第6自然段,初步概括蔺相如的形象。①指名朗读第6自然段,思考:从蔺相如的话中,你发现了什么?②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勇有谋,能够处理好麻烦的人。)(3)精读趣演第8自然段,体会蔺相如的智慧。①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②学生在小组内表演第8自然段的内容。③全班表演,奖励优秀者。④师生共同总结人物个性。(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随机应变、足智多谋、不畏强暴、爱国的人。)(4)小组内合作学习第9自然段,体会蔺相如的智慧。①组内指名朗读,将蔺相如的话,用波浪线画出来。②小组讨论:你怎样理解蔺相如对秦王说的话?(蔺相如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洞悉秦王本性,料定他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并且以“信用”作为法宝来震慑他,使得秦王即便想杀他,也不能杀他,只好将他送回赵国。)(5)小组内练习讲一讲“完璧归赵”的故事。3、小结: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值得人们赞扬。四、整体朗读课文,巧妙布置作业1、学生练习把握好角色,朗读《将相和》。2、学生练习将“完璧归赵”的故事讲给家人听。第二课时一、复述故事,巧设情境1、导入:同学们,《将相和》这篇课文共由三个故事组成,你们还记得吗?我们已经学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谁来给大家讲一讲?2、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二、走进“渑池之会”,体会“机智过人”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11~15自然段,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1)学生在小组内沟通。(2)全班汇报。(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见是起因;席间秦王百般刁难赵王,蔺相如挺身而出,保护赵王是事情的经过;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让赵王回去是结果。)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抓住重点,剖析故事。(1)出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①学生在小组内展开...